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奔小康,路要先通畅。近年来,咸阳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在贫困地区基本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工作思路,对交通脱贫攻坚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提前高质量完成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两通”目标任务,完善长效机制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全市交通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多措并举 促进通村入户
修一条路,富一方民。2017年,咸阳交通局对全市建制村通村公路进行了详细排查,对没有通村路或通村路“油返砂”的建制村,实行一村一策,一路一档,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确保达到“应通尽通”的要求。全年实施通村公路建设413.7公里,截至2017年底,该市实现121个镇办、1864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提前高质量完成了交通脱贫攻坚保底任务。2017~2019年间,通过省市贫困退出通畅达标认定,咸阳市4个拟退出贫困县(2018年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和772个拟退出贫困村(2017年215个,2018年485个,2019年72个)全部达到交通脱贫退出标准,为顺利“摘帽”奠定了基础。
路通了,车来了。为了抓好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咸阳市市县两级交通运输部门认真分析建制村通客车面临的现状,细化措施,克服困难,狠抓落实,积极探索建制村通客车运营新模式,采取电话预约、定制服务、班线延伸、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满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求。截至2019年6月,全市1864个建制村100%实现通客车目标,其中1184个建制村通客运班线,558个建制村通公交,122个建制村采用预约响应方式通客车,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基础,干支相连、相互衔接、方便出行的通村客运网络,农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巩固成果 抓好建管护运
为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咸阳交通局以保证“两通”成果为目标,建立健全建制村“通返不畅”“通返不通”动态监测机制及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扎实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咸阳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协调发展。2016年以来,咸阳市成功创建5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礼泉县、泾阳县、彬州市、兴平市、长武县),2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礼泉县、兴平市)。同时,启动咸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利用奖励机制,带动全市各级政府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交通脱贫攻坚成果。
2018至2019年间,咸阳交通局全力开展农村公路升等改造及路网优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实施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工程及深度贫困村通组公路1513公里。“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升等改造及路网优化项目投资约40亿元,实施了县乡公路改造、通村公路窄路加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通村通组公路及危桥改造等各类农村公路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优化提升了咸阳市现有农村公路网,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为巩固建制村通客车成效,咸阳交通局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监控、电话抽查、走访群众等方式,对建制村通客车情况,尤其是电话预约车辆的运行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对预约响应式通车的建制村,在村委会设立了服务公示牌,公布预约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方便群众联系车辆,保障群众出行便捷。
主动作为 推动经济发展
在交通脱贫攻坚工作中,咸阳市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交通基础设施保障与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改善了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极大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产业发展。
示范引领,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全力推进淳化县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建设,2016年以来,先后实现高速通县、国道改造、县乡道升等、村组通沥青(水泥)路目标,高速客运、县际客运、通村客运“零距离换乘”,淳化“交通瓶颈”成为“交通优势”,由于交通运输的便捷,公路沿线的产业迅速发展,为淳化县实现脱贫攻坚摘帽奠定了基础。
破解制约,推动特色经济发展。以渭北旱腰带贫困地区为重点,破解交通制约,推出“交通+旅游”“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物流”等扶贫模式,对农村公路路网进行整体优化,重点实施产业路、园区路、旅游路,对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落实政策,推进区域快速发展。推进落实“四好农村路”及乡村振兴战略,以革命老区、旱腰带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巩固提升为重点,在全市农村地区建设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交通运输网络,积极落实管养责任,巩固现有建设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