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面临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从1964年计划和决策开始到1980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部署,在包括川、贵、云、陕、甘、宁、青等13个省、自治区的我国中西部内陆腹地,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的三线战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这场建设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了2050余亿元资金,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左右安排建设项目1100多个,高峰时期投入人力400多万。
上世纪50年代末,地处山西内蒙交界的右玉县的土地上,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我们必然不会陌生右玉的从前。闯过的“杀虎口”与著名的“走西口”,是右玉人的回忆。在那个饥荒与绝望并存的土地上,都在期望着一种新的存在……
右玉,以前是一个处在沙口的小县城。虽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却因为环境艰苦,所以一直默默无闻。“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对右玉气候的真实写照。风沙肆虐,让植物难以生存,人民无能为力。为了改善环境,右玉人开始了轰轰烈烈地“抗沙”工程。
“要想风沙住,就要多栽树”,干部带头,无论老小,开始了他们的大工程。从早到晚,带着干粮,拿着铁锹,一步一个坑,一坑两株苗,为了挡住风沙,他们用尽了精力和体力。 虽然条件艰苦,可是他们是快乐的。看到成活的苗木,他们看到了明天,看到了希望,浑身也充满着干劲。经过七十年的辛勤耕耘,右玉从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植被覆盖率从建国前的不到0.3%提高到现在的55%。这是新中国治杀历史上堪称奇迹的伟大创举。一代代公仆在漫天黄沙中,种下一个个希望。2018年8月右玉县成功脱贫,逐步实现了由绿到富的转变。
在一代代基层工作者的坚持下,有一种力量在右玉的大地上悄然而生,这是18任县委书记同右玉人民共同凝聚的“右玉精神”。因为这种精神,面对寸草不生的沙漠,面对迟迟不来的结果与希望,他们敢于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从零开始,永不放弃心中的“绿洲”。
习总书记曾对“右玉精神”有五次批示:第一次是在2011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之解放初期已显著增加。老百姓记着他们、感激他们,自发地为他们立碑纪念。正可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右玉的崛起之路上,我们很难用一个时间节点,一个名字来作为成功的关键。从彼时的希望渺茫到某时的坚定不移,从那一群开拓者到另一群传承人,从上一任书记到下一任领导者,都是右玉精神中足够动人的一抹光环。我们相信,在每一位“种树人”心中,右玉的明天或许还有很久,或许就在眼前。大多数的他们,不曾享有胜利的果实,却也不曾懈怠地心怀希望,坚持奋斗。右玉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箴言。
右玉精神,是晴似蓝天的一块绿地,是明如绿地的一片蓝天,是官民合绘的一幅天地一色的绝妙画卷!右玉精神,是全面协调的一个样板,是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天人同写的一部知行和谐的经典史诗!右玉精神,是胜而不骄的一个坚守,是败而不馁的一种执着,是屈伸齐唱的一组起伏不断的磅礴赞歌!
新的时代,我们以过往的辉煌来呼唤新的榜样,用不灭的精魂唤醒民族的未来。让我们从“右玉精神”出发,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创造我们的时代。 (作者系宝天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