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背诵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时候,或许也没怎么想过自己的姓氏在历经沧海桑田后有着怎样的演变,因何而出名,又因何而衰退,甚至是改为旁字?生命的繁衍到底有着怎样的奇遇,《中华姓氏通史》这本书带我们找到答案。
翻开此书,我迫不及待地找到雷姓,原来雷姓始祖来源神农氏,距今约5000年的上古时期,轩辕氏和皇帝结盟赶走了野心勃勃的蚩尤,为了部族的发展,黄帝命雷公研讨医药之学,以治疾病,雷公钻进深山老林,采集草药,尝遍百草,几经死而复生,终于用所学救治了无数人,后被众人尊称为“医圣”,雷姓由此而产生。而在雷姓历史传承篇章里又说:“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就是复姓“方雷”的意思,后来又分为两支,一支雷姓,一支方姓,但有意思的是雷姓在医药的成就上确是有迹可循,《素问 著至教论》也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就是讲雷氏为黄帝看病。
我身边的“龙泉古剑”也与雷姓有渊源,“龙泉古剑”是小时候父亲不知从何处带回来的,没有开刃,我还好奇地问为什么我们家的剑没有利刃,父亲说:“此剑要开刃必须用血”,说的是一本正经,只是这反不知真假的剑后来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但书中记载,龙泉宝剑却是西晋时一名通晓纬象的人发现的,他叫雷焕,传说雷焕望斗牛间有紫气,随龙泉、太阿二宝剑出。雷焕的后裔,有一支迁至冯翊(今天的陕西大荔);宋代比较兴旺的是通州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也就是我的祖籍。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在中华大地上璀璨的短暂生命也像烟花一样给后人留下了一片豪情,像清代学者雷学淇,建筑工匠雷发达,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还有合阳的雷德骧,我也是听他的故事长大的。民间相传,他曾任高官,却不与当朝权贵相融,结果被贬,又被召回。他的后人——合阳南社村民为了纪念雷德骧一门“四世五杰”,利用南社村独特的地理位置修建了“秋千谷”,各式各样的秋千摇曳谷间,雷德骧的故事也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变得异常精彩,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曾经有人问我,你也姓雷,你们那有个名人叫雷德骧是不是你们家人?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自己是雷姓的哪一支,也不知道是不是雷德骧的后裔,但是我为我们雷姓有这样的人而自豪。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雷公琴”,相传唐太宗、玄宗爱好歌舞,精通乐器,命令挑选天下最好的琴到宫里演奏,大臣们很是为难,突然有一天太宗在出游时听到了精美的琴声,不禁称赞:“精极,妙绝!”遂上前发现一名美男子在抚琴,太宗立即邀请美男子跟他进宫制琴,但是美男子说了:“他制琴不能在皇宫,但他会把制好的琴送给皇帝”。后来太宗经过打听,才知道此人叫雷威,世代以制琴为业。
接受皇命后,雷威去峨眉山选木材,他在山上一片林子里一坐就是十几天,聆听风吹树林的声音,觉得哪棵树发出的声音好,就在上面做上标记,以此来选定琴身,后又经过凿、削、刳、刨,制成琴的躯壳,进而精心做好琴槽、琴腹,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当雷威将琴送给太宗过目时,太宗爱不释手,兴奋地弹了一首《春江花月夜》,琴声索饶粱殿回绕,空灵清越,令文武百官荡气回肠,忘乎所以。
在众多传世的古琴中,以雷公琴最为珍贵,这足以说明后世对于雷威的敬意,以及对他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可。清末注明琴家杨宗稷就有咏唐代雷琴之句:“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五月百纳云和祥,春雷宜见宣和宫。”
看完雷姓篇章,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但是前人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我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系西张堡收费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