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期 第192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1-2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廉洁始于家风生于细微
新闻作者:文 / 宋亚东



《礼记·大学》里写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这个字,有着一个双重的含义,往小的说,“家”代表着自己的小家,往大的说,“家”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中国象形文字里,每个字都是有着表面上的意思,“家”在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只猪居于屋舍之中。上半部分是房屋的象形,下半部分是“豕”,即猪。上有屋遮顶,屋下养头猪,在国人的心中,家就是这样一个稳定的住所,因为稳定,所以有依恋,有温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提倡一个人要懂得廉洁修身,这都源于一个好的家庭对于子女从小教育下的影响以及日常灌输的理念,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如杨震以清白传家而泽荫后代、名满天下。杨震为官清正,除了他应有的薪饷,其他一律归公,也要求子孙公私分明。有人见他清廉,劝说购置产业。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弘农杨氏从杨震、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一门四世太尉,刚直峻烈、守正不阿,与其清白之风不可分割。杨震“四知”拒金;杨秉“三不惑”;杨赐从政前长期隐居、聚徒讲学,从政后“切谏忤旨”;杨彪毅然地处死势力较大的宦官黄门令玉南,又反对董卓迁都关中之议被免官。《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仅如此,诸葛亮的《诫子书》与傅雷所写的《傅雷家书》等时至今日都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例子都可以发现它们之间都蕴含着优良的家风思想,值得作为新时代下的父母去学习。

由此来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因为它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也能对家长教育子女产生影响,所以致使它能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一个总体概括。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在物质条件上都是一味的给予,过分溺爱,对他们在生活上几乎可以做到百分百的满足,名牌加身、吃穿攀比,甚至一切的家务琐事都是由父母去打理,这样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子女在长大后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使得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这样的人最终只会被社会所淘汰,父母以为他们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一直将孩子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而他们却忽略了勤俭持家的中华美德。

千百年来,质朴厚重、清廉正直的优良家风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形式代代相传,润物无声,滋养身心,启迪后世。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一个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否则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如今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家风是一个家庭血脉延续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家庭薪火相传的精神要素,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风貌的缩影。 (作者系渭南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