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期 第192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1-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桑木扁担两头翘
新闻作者:​ 文 / 商 竹


晨光熹微,霜重雾浓,刚刚闹完元宵的挑夫,一根扁担进南山,踏上又一年的山路弯弯。

在路上,挑夫穿草鞋,脖子上围着一盘结实的布垫肩,一手扶扁担,一手持搭柱。扁担为桑木扁担,一般长五六尺,宽四指,厚不到一指,中间稍宽,两头稍窄。搭柱为花栗木,稍比肩低,上边有一个小鞍子叫搭柱帽,下边有一个锥状的铁錾,箍两三道铁环,能防身,能助力。扁担放在搭柱帽里,可以随时休息。货物一头重30斤,一头重100斤。上坡时,前轻后重,肩膀放在扁担后头位置,前头高高翘起。下山则反之,视线清晰。

这种情形,南山这边的老陕觉得再合理、正常不过,南山那边的湖北人则当稀奇看,常常站在路边喊:陕西来的扁担客,密溜溜地往下下。肩上一条木片片儿,手里一根木拐拐儿。一走一捺拐,一走一捺一拐。民国时期,百里百斤货,船运两块八,挑夫是三块五。当时人说,有女不嫁拉船郎,挑夫苦过拉船郎。挑夫有自己的行话:三步两搭柱,十步一换肩,五里一抽烟。早行要迟慢,晚走快加鞭。早饭吃八成,晚饭尽饱餐。

这话若往深细想,则挑夫的血泪尽在其中。行程顺遂,可以按时到点,得以吃饭、洗脚、歇息。如若路途耽误,最怕天黑遇不到店歇脚。碰到热情大方的人家,洋芋糊汤尽饱咥,挤在炕上将就睡。运气实在太差,就得睡在岩壁树底野地里。在交通不便的岁月里,他们的扁担,一头挑着全家的生计,一头挑着百姓的期盼。他们挣的每一分、每一厘,无不浸透了汗水。然而,坚韧、豁达的挑夫,以苦为乐,变苦为乐,乐在其中。半路上吃烟,客店里歇脚,领到工钱,见到相好,最是快乐时刻。何以为乐?唱起山歌。有时是一人唱众人听:桑木扁担两头翘,给个县官都不要。桑木扁担两头尖,宁挑担子不当官。

有时是一个唱来一个和,前边是三起头,后边是四六句,常常是一段不尽兴,再来一段:太阳出来万里红,挑起担子敞起风,比坐轿子还轻松。大路小路任我行,挑着日月过秋冬。一路山歌唱不断,你想换来我不应……

在竹林关,昔日流传着“一根扁担睡三人”的趣事。有一年,三个挑夫路遇暴雨,天黑时来到一处独庄子,又饿又累,好话说尽,大门紧闭。女主人一双戴着银手镯的手,从隔扇窗内递出几个馍和一瓢水,却说掌柜的带着狗班子出门了,家里只有两个回门的女子,不方便让外客进门。

其中一个老挑夫道谢之后,靠在月光下的碾盘旁,唱起了山歌:一更里来黑了天,湖北乖姐太腼腆。郎哥上了门哟嗬,妹儿呀,为啥把门关哟呀妹儿哟?二更乖姐心意乱,白藤想把枝干缠。枝杆已挺直哟嗬,妹儿呀,急得打闪闪哟呀妹儿哟!三更乖姐开门响,白藤缠在枝杆上。床上驴打滚哟嗬,妹儿呀,咱俩配鸳鸯哟呀妹儿呀!

一曲歌罢,屋内笑得格格格,就是不见开门。老挑夫一计未成,又生一计,长叹一声:“哎,算啦,不给人家添麻烦啦,咱三人就躺在这一根扁担上睡一夜。” 一根扁担上咋能睡三人哩?女主人到底忍不住好奇,刚把门开了一条缝。正在房檐下装睡的挑夫,说时迟,动时快,一跃而起,把门顶开进去了……

过年了,挑夫们终于放下挑担,回到自家的热炕头,吃烟喝酒,分外惬意。这时候,小孩子穿着新衣,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欢欢喜喜地唱起儿歌:荠荠菜,锅板盖;我在南山做外卖。三月五月不回来,腊月三十才回来。上了炕,灯锅亮,麻糖油糕摆两行。婆娘说,窗门外天有人听。听着听着罢,谁家两口不说话。        (作者供职于商洛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