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放电影就是一件大事,最早是由村里出面联系。贫瘠的年代,电影能召唤人、凝聚人、温暖人,更能激励人。慢慢大家的日子富裕起来,尤其是婚丧嫁娶,时不时放场电影来感谢乡里乡亲的慷慨帮忙,这也是最热闹最排场不过的庆祝和感谢方式。
村里要放电影的消息像是插上了一双翅膀,第一时间就会传遍家家户户。放映的日子并不确定,但大家依然对这一天的到来充满期待,这消息就像一弯明亮的月亮,温暖着大家的心,也雕琢了较为贫瘠的生活。露天电影大多是选在夏天的傍晚,这一天几乎是全村出动,也有十里八乡赶来的,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并不在意。老人们摇着蒲扇,悠哉悠哉,忙完了一天的大人们简单洗漱后,才扛着靠背椅子疲疲沓沓朝“电影场”走去。
放映场地不是十分讲究,挂幕布的杆子大多数是就地取材,方便又实用,或两棵树,或电线杆,或木棍子。找电源,挂幕布,接电线,摆桌子,抬机器,忙而不乱。放映机支起一人多高,放映员熟稔地装上黑色影盘,影盘在机器间呲呲转动,像是流淌的岁月。放映前,放映员被簇拥着,小孩们总是无比好奇,跟前跟后,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黄昏过后暮色四合,夜色也褪去了一天的繁华和喧闹,基本就到了放映的时间。
一切准备就绪,人声鼎沸的场子突然鸦雀无声,一束耀眼的白光打在幕布上,露天电影院传出光芒,喧闹声变成了机器嗡嗡地转动声。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我们离幕布的距离时远时近,也与电影一起同欢同悲,同爱同恨。那片并不大的长方形白色幕布,吸引了全村人的目光,澎湃了全村人的激情,大家欢呼雀跃,好不热闹。
就这样,胶片慢条斯理地转动着,粗糙的镜头委婉地诉说着跳跃于时代脉搏的故事。忙碌一天的疲惫在黄昏的暮色里飘散开来,流淌在温柔的夜晚。电影散场已是深夜,放映完回去的路上大家意犹未尽地讨论着电影情节,乡村路上提着煤油灯,打着手电筒,人影憧憧,慢慢消失在浓重的夜色中。然而一切不能再简陋的设备,都显示出那个时代的物质贫乏和百废待兴,可就是这临时搭建的露天电影却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大家的希望之星。
电影的光束穿越改革开放的42年,我在体验着新时代电影带来的舒适的同时,却难以抹去露天电影将我童年装点的生动而多彩的岁月和我对它情有独钟的情怀。露天电影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和认知世界的一扇窗户,它像是黑白相间的五线谱,奏响了我们单调的孩童时代,让我们获得了无比珍贵的快乐和美好。
(作者供职于富平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