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来挟沙裹泥不知几千里,其往遍看人间不知多少事。风陵渡与潼关,这两个充满历史感的地名之间,但见黄河之水平阔无际,风吹波移。
“馆”窥历史
在这里,我见到了初创不久的潼关交通博物馆。身为公路人,本是要径直到河畔,结果看见路侧建筑牌匾上有“交通”二字,便难忍好奇心走了进去。这座博物馆占地约1500平米,四合院形式,以时间顺序设“古道遗踪”“叩问雄关”“风驰云衢”“行稳致远”等四座展厅,小巧却不失精致,颇具匠心地展现了潼关因路而关、因关而城、因城而兴的交通区位优势。两千多年前的秦驰道、陕西第一条人工漕渠,近百年前陕西第一条国道、第一条铁路,改革开放后陕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十年前陕西第一条高铁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驻足浏览一个个展区,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等彼此交织影响的长卷铺展在眼前,想不动容着实不易。
潼关交通博物馆难得之处还在于创新。“漕运四海”展区引入了VR技术,游客只要戴上简单的设备,就能穿越到西汉时期的漕运生活,体验一把从“搬粮”起航到遭遇“风雨”行船颠簸、耗时“三个月”方可到达长安的河上生活,摘下VR设备,心仿佛还停留在远古岁月。离开实体展馆,还可以在手机上点开线上展馆,伴着语音讲解,360度细细回味各个展区内容。现代科技手段让湮灭的人与物与我们再次相遇。
这里还可以收获不少交通趣识:秦代的道路养护体制是“主干道路由郡守县令负责及时修治保养,农村道路责令附近田主分段掌管”;汉代的行道树身兼绿化与公里桩双重功能;唐代的交通规则除封建尊卑秩序不复存在外,其余与现代交规条条相似......古今理念一以贯之,一时竟分不清古人胜今人,还是今人胜古人。
古“道”弥新
从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地球上堆叠了无数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物质和记忆。每一代人能继承传递的十分有限,无意中会造成一种割裂的错觉,认为当下时代超越之前所有的时代。幸而我们还有博物馆,它提醒我们保持一种谦逊的自知,每一个时代不过是下一个时代的起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有意义。
从体量上而言,潼关交通博物馆当然无法比肩大型博物馆,但作为留存地方记忆、大河文明、交通精神的一个存在,对保留消失的物件和被稀释的记忆,为后代留一个记忆匣子,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沙一世界,一馆蕴乾坤。交通人走进这里,在“熟悉的风景”里发现惊喜、获得新知,会更加珍视行业的历史;当地人走进这里,讶异脚下的土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老祖宗的精神仍盘桓于斯;游人走进这里,看一个行业的年轮故事,掸去来时浮躁,携一缕静思而去。
古道、古关、古渡诸多遗迹虽已难寻踪迹,但是很多理念依旧沿用至今,古“道”弥新,从未远人。
(作者供职于宝鸡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