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期 第193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2-0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从抗美援朝战士到陕西公路人
新闻作者:■ 朴实 李婷



他们,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们,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

他们,也是陕西公路建设中一粒普通的铺路石。

但是,人民不会忘记,历史终将记得他们走过的那些硝烟弥漫的英雄岁月。

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重温他们走过的那些峥嵘岁月。

4b5.jpg

员志高,男,生于1930年。1950年,20岁的员志高因其精湛的枪术,被选拔派往抗美援朝第一线,也是当时西北地区50个被选拔的排级干部之一。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抗美援朝司令部担任物资运输的警卫工作,负责保护从北京发往东北进而运往朝鲜战场的战备物资。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敌特分子无孔不入,爆炸、枪杀、抢劫事件频频发生,企图破坏新生政权和阻挠干扰抗美援朝战争。所以,保护抗美援朝物资安全运往朝鲜,就成为一项责任十分重大且十分危险的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战事紧张时,战争所需物资数量巨大,运输任务非常繁忙,他常常通宵达旦的工作,时刻都要保持一颗戒备之心,尽力排查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当时他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政治觉悟高。他和同志们明白,当时中国国力还很弱,这些战备物资是全国老百姓节衣缩食筹措来的,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由于他和战友们尽心竭力地坚守工作岗位,任劳任怨的超负荷工作,他们所承担的运输任务没有出现过任何事故,保证了前线所需战备物资的安全。几年间,由于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多次圆满地完成了物资警械运送任务,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一致认可,获得多个立功勋章。采访他时,他的10几个勋章挂满了前胸。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随部队在西藏支援当地建设。在西藏工作的25年间,他克服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差等种种不利因素,参与修建了3座特大桥和多条公路,在拉萨大桥建设中,担任生产部办公室主任。转业后,1980年在陕西省公路局物资公司工作,曾担任过物资处经理等职务。他的高度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为后辈人作出了榜样。


林树文,女,生于1934年。1951年,年仅17岁的林树文在西北军干校学习,1952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北军干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师三团司令部侦通连担任文化教员。1953年1月响应祖国号召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军一师司令部干部部工作,主要负责前线宣传工作,鼓舞参战官兵士气。她虽然是一名女兵且年龄小,但她意志坚定,乐观从容,总是和战友们一起冲锋到最前线,从不怯懦畏难,将生死置之度外。战友们都说她丝毫也不比男同志逊色。她常常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到一线去采访参战将士,把他们的感人事迹编写成快板、小品、歌舞,随后声情并茂地表演给战士们,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战士们的昂扬斗志。她的爱人也是一名光荣的抗美援朝战士,他们是在共同的战斗中喜结良缘的。由于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工作突出,他们双双多次赢得组织嘉奖。1955年2月,她光荣地完成抗美援朝任务返回祖国。1964年2月起在陕西省公路局机械厂工作。她一直从事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她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哪怕是细小的工作,直至退休。他的儿女们为自己有这样光荣的父母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4b3.jpg

孟勋,男,生于1932年。孟勋老人1949年参军,11月开始在西康剿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1年5月,年仅19岁的孟勋跟随所在部队到达朝鲜战场,开始了抗美援朝的浴血生涯,直到1953年年底停战回国。回忆当年,他说,常常有敌机在头顶上狂轰滥炸,不时就有炸弹在不远处爆炸,有树木、山石和杂草被炸飞。所幸的是,朝鲜战场属于山区,遍布的高大树木、山洞使他们占有了很大的地利优势。美国军队先进的武器和飞机在爱国热情高涨的朝鲜人民和一腔热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前没有了优势。孟勋当年仅19岁,但身材高大、血气方刚、果敢勇猛,每次战役总是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曾多次获得过所在部队的表彰和奖励。1955年他被原交通部第五工程队招工,后分配到陕西省公路局,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从架桥修路干起,最后成为秦岭山中一名养路道工,这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1982年退休。孟勋老人退休后,大儿子接过父亲手中的锨镐,也传承了父亲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的优良传统。



4b2.jpg4b6.jpg

肖德伶,男,生于1935年。1952年2月考入西北军区军政干校。先后在64军速成中学、19兵团军政干校学习。1952年8月入朝,担任19兵团64军19师571团一级文化教员。到朝鲜不久,1952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最激烈的战役——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六发的火力,将炮弹倾泻到我军阵地,双方伤亡惨重。作为文化教员的肖德伶,把这次战役作为战例教材,多次顶着敌军的炮火和飞机的轰炸,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连队讲解,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如今讲起这场战役,他多次哽咽,说道,在朝鲜的军人都知道这场惨烈的战斗,7100名中华儿女牺牲在上甘岭。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活着就是幸福,一定不要讲求个人的得失。1953年9月回国,1955年他调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后又调入装甲工程学院工作。1970年调入陕西省公路机械厂,一直担任基层技术人员,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倚老卖老,从不谈在部队工作中立功受奖的事情,他以自己毕生努力,给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