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期 第193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2-15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我的扶贫故事
新闻作者:■ 张 阳



时间跨过金秋来到深冬,现在距离我离开扶贫一线已经6个月了。

我叫张阳,是陕西高速集团的一名员工。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就在心里种下了一片改变家乡面貌、改变相亲们生活现状的情怀。2018年4月,我报名参加了陕西高速集团“两联一包”驻村扶贫工作,并成为一名工作队队长。

到村子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村情村貌,同事老张告诉我,村委会没有洗澡的地方、冬天没有暖气,上厕所要在院子外距离住所20米的地方,村委会没有食堂、住宿和办公在一间房子,在村上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群众起床了就是上班时间,群众休息了还得加班完成一天的走访汇总等等。这些都是我要克服的困难,每一件事情都要一一解决应对。

有一次,20多天没有洗澡,没办法只能自己烧水用脸盆冲冲洗洗;过去我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到了村里得每天看着视频教程学做饭,看一步做一步,如今练就了一手好厨艺;更痛苦的是冬天的夜晚上厕所,得拿些报纸或树枝,在厕所里面点上一堆火,取暖的同时消除内心的恐惧……

然而这些困难,在我遇到那些贫困朴实的村民时,好像都不算什么了。

在安康木竹村,一名14岁的少年因癫痫病而休学。机缘巧合,我成了这个孩子家的帮扶干部。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在不发病的时候很是聪明,也很爱学习,爱物理,尤其是喜欢打篮球,梦想着以后也要加入篮球队,但父母觉得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加之生活的困苦,对孩子有了放弃的念头。通过引导和帮扶,孩子的父母慢慢开始愿意继续带着孩子治病了。而我,也在孩子状态好的时候,带着他参加陕师大的夏令营、厦门大学的教育支助,为他找到医院进行治疗,解决就医难的问题,一年后,孩子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

4月12日这天,是孩子母亲的生日。一大早他兴高采烈地一路小跑来到村委会来找我,说是自己想给母亲送上一份生日礼物。我们聊了很多,最后在山里采摘了许多漂亮的花朵,制作了一束鲜花送给了他的母亲。等到我再走访他们家时,孩子的父母见了我就说:“真是要好好感谢你呀,孩子现在懂事多了,也懂得感恩了,谢谢你,小张!”

在陕北李家城则村的370天,我们的扶贫团队向集团申请扶贫资金35万元、帮助引进扶贫资金70万、带领致富能手外出学习4次、对接走访企业12余家、引进蟠桃、荞麦、土豆、山药等经济作物、开展农业科技培训6次、成立李家城则村夜校、开展道德讲堂2次、解决就业3人、帮助创业1人、开展暖冬行动送温暖2次、成立农机合作社、协助新修水泥路6公里、铺设人饮管道2000米、成立畜牧业经济养殖场一处、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带动群众种植经济作物30户……通过当地政府与高速集团和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年底,靖边县李家城则村全村顺利脱贫。

随着安康岚皋县木竹村360天扶贫工作的推进,郭爱忠住进了县城的新房子,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修鞋事业;乔向春、李仕发、刘锦爱等贫困户家里的房子也改造了、家里也有净水器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2019年底,木竹村也顺利脱贫。那一刻,我们的心里暖暖的。

有人问我:“从省会城市到陕北农村再到偏远陕南,内心落差大吗?”是啊,从小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内心树立的职业理想,让我认为干大事才是最有价值的。可是,当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颜时,我才发现职业理想与为村民办事并不冲突,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民服务。

驻村帮扶两年的时间里,让我知道了国家的大爱,国企的担当,扶贫干部的使命。虽然我已经离开了扶贫的第一线,但我明白,任何事,只有脚踏实地去奋斗,并永不丧失仰望星空的勇气,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那些在扶贫中吃的苦,终将化为时代的甜,浸润在我人生的履历中。那些平凡朴素的人们,也将在日常劳作中为更广阔的世界而奋斗着,像我一样,在脱贫攻坚战中感受着这个伟大时代的美好!

 (作者系铜旬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