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女儿放学回家的途中,女儿告诉我,她们班主任今天布置了古诗背诵任务,题目是杜甫的《绝句》,女儿坐在车上便随口朗诵了起来。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随口接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告诉女儿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9年的初秋时节。
那时,蜀中大地古朴青翠,携着妻女一起冒着绵绵细雨,踏着光亮湿润的青石板,我们来到了位于青羊区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去探寻千年之前诗人颠沛流离的踪迹,感受中唐风雨凋零之下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怀。
杜甫草堂始建于唐安史之乱时期,因战乱诗人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携家眷一路从长安经过秦州逃难到了成都。在好友时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当时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这座草堂以作安身之所。战乱动荡的年代,诗人携家独居于此,正如留在草堂里的诗句一般“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草堂的茅屋前赫然矗立着一面巨型石刻,上面苍劲有力地奋笔书写着那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千年前破败不堪的草堂茅屋所在,如今已成为成都市中心,周围高楼耸立、鳞次栉比。
年少时,每每朗诵起杜甫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禁潸然泪下。思绪中,诗人孤零零拄着拐杖,驻足于浣花溪畔,秋风飘瑟,万木枯叶,任凭村落间顽皮的孩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而无可奈何,望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而生出暗淡愁惨的心境。
今天,秋雨下的成都没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只有微风细雨,雨打湿了屋檐,滴滴答答,让一切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浣花溪畔“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从千年间的云烟中走过,如今的浣花溪畔百花齐放,争相斗艳,被装扮的美丽富有诗意。巨大的岩石上镌刻着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也留下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很多人说,杜甫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一生饱经风霜,饥寒交迫,却留给后人最温暖的的启示。
杜甫在艰难困苦的西南漂泊岁月期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蜀中景色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咏史怀古;再到惊闻“安史之乱”平叛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开心喜悦,每一首诗都深刻反映出诗人对国家的隽永情怀,以及心系贫苦百姓的伟大胸襟。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更是创作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经历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安史之乱”后,在岁月无情的剥蚀下,杜甫一步步从《望岳》时的意气风发和满腔热血的少年,已然走到了风刀霜剑的垂暮之年,这首《登高》悲从中来,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一种悲秋伤己的情绪也随之跃然纸上。
鲁迅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诗人杜甫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虽然他在所处的时代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他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杜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博大的为民胸襟已经深深烙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底。
无论何时翻开一本杜诗,我们能读出人生的不易,从而珍惜每一寸时光,用心地生活。更能读懂生命的坚韧,进而从容面对苦难,在最狭隘的石缝里开出一朵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作者系礼泉管理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