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我们沿着河堤走走。风把天空扫得湛蓝湛蓝,太阳灿灿,但没有温度。远处的山没有夏秋时那般丰盈绚丽,但那种不加修饰的素净却蕴育了只有山才该有的厚重和肃穆。包裹得只留下两只眼睛的我,领略着熟悉的公园冬景。蒹葭苍苍,冬草萋萋。冰封了一条河,也封了一湖水,一对白鹭时起时落,但始终保持在对方的视线之内。风依旧是冷飕飕的。
岁月已经把我们催到了容易怀旧的年龄。我们谈着现在,怀念过去。年少时的冬天何其冷,冰天雪地的,那时候哪里有什么保暖衣和羽绒服,农村的孩子更没有暖气房享受,只要能按时穿上妈妈做的棉衣棉鞋都已经很不错了。早上起床,棉袄棉裤冰冷冰冷的,妈妈点一把麦草笼起火来,把棉衣烤热了我们才敢钻出被窝,迅速穿上,有一双棉窝窝穿,一顶棉帽子戴一定是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才有的待遇。早晨六点多,我们都手插在袖筒里,相伴着上学去。学校就在村子西头,带点坡度的操场成了我们天然的滑雪场,三、四人一组推着拉着来滑雪,一条条雪道是我们一双双小脚踩磨而成,如果天气条件允许,雪道会尽可能长时间保留,老师从来不会强行剥夺孩子们的这点童趣。
遇到下雪天,教室后面就成了男孩子的天地,他们会靠在后墙上“扛暖暖”,尽管一个冬天下来,墙皮就会脱落,等来年开春暖和了,老师会给后墙上再抹上白土和麦草节活成的泥浆,满教室里都弥漫着泥土与麦秸的清香。有时在课堂上,老师还会让我们一起跺跺脚,教室里立刻就会尘土飞扬,老师低头批改着作业,我们跺啊,笑啊。那呛人的泥土味就是农村孩子冬天里欢乐的味道。女孩子打沙包,男孩子斗鸡,这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老师都会组织我们玩。偶尔,老师还会在操场上堆起玉米杆和树枝,点燃篝火,我们围着火堆跑圈圈,一个课间下来,小伙伴们都冒着“热气”。
冰凉的水泥板课桌,草帘子堵起来的窗户,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互相取暖,艰苦的环境并不能影响我们年少快乐的心,做着游戏,唱着童谣,扛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天。
再到后来,在某山区县上初中的时候,一到冬天,班主任冯老师就搬来自家的旧蜂窝煤炉子,家里有条件的同学尽各人能力带些蜂窝煤来取暖,每天都有专人看管炉子。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偌大的教室,一只炉子虽起不了太大作用,但我们师生心里是暖暖的。
记忆最深的是初三那年元旦晚会上,同学们围着那一炉炭火,吃着糖果,演着节目。冯老师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哭了好多同学。曾经被老师罚站过的两个男生主动和老师站在了一起,老师搂着他们的肩膀唱完了这首歌,之后老师也声音哽咽,两位同学站在老师身旁,深深地低下头去,老师使劲搂了搂他们肩膀,送他们回到座位上。此时没有语言,却是最诚恳的认错和温暖的原谅。同学们情绪激昂,掌声不断,全然不觉外面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冷。
老师脚上穿的一直都是那双打了铁掌的三接头单皮鞋,远远的,我们就会听见他铿锵有力的脚步声,纷乱的教室马上就会安静下来。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目光平静地扫视一下教室,就会按部就班的上课,如果老师的目光冷峻的落到某个同学身上,那这个同学准是犯错儿了。对于我们来说,老师的脚步声远胜于上课铃声,老师的眼神就是最严厉的批评,也有温暖的鼓励,我们都怕那双眼睛,又都渴望那双眼睛温暖的目光落到我们身上。
那时候家属院里取暖都是居家取暖,没有统一供暖这一说。别人家都买无烟煤,可爸爸却找来了废旧的油桶清洗、除异味,自己动手做起了烧锯末的“锯末炉子”。炉子分三层,下面是储灰层,中间是燃烧层,最上面是“烤箱”,是爸爸在桶盖上加了一圈铁皮,可以烤东西。最初我对爸爸的这个创意很是不屑,认为这个锯末炉子让我们很没有面子:它的体积足足超出一般蜂窝煤炉的几倍,既占地方,又不好看。年少的心总是自以为是的虚荣,哪里能体谅到父辈的不易:要是烧蜂窝煤,一个冬天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锯末几乎是不要钱的。
可那个炉子也只有爸爸能侍弄得了。晚上封炉子,锯末加多了会把火捂死,加少了不到第二天早上就烧过了。所以爸爸每天晚上要几次起来,加锯末,翻烤我们的棉鞋。早上,不到六点,爸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炉子升温,为我们烤上馒头,等我们洗漱完毕,爸爸已经为我们冲好了妈妈亲手炒的油茶。每到傍晚,爸爸往炉子里面加一些劈柴进去,将炉火烧旺,烤上红薯或洋芋,焦黄的馍片,一次次拖地,保持湿度,为我们辅导作业是他每晚最重要的事情,这些都成了过往岁月中最温暖美好的记忆。那时候爸爸爸多精神啊,浑身有用不尽的能量,为孩子们奔波,操劳,陪我们过我们想要的生活:一家人在一起,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只要他的孩子们有出息,他就会高兴。可最终,他的孩子们都让爸爸很失望,也很生气。不是爸爸期望过高,而是我们太不努力。
老师和爸爸那一代人已经老了,爸爸也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们对待人生的正直、敬业与善良,是对后辈们无言的训导和榜样。还有他们恨铁不成钢的,爱莫能助的叹息,都成为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滋养。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可能是严苛的,但一定是善意的,给予我们厚望的。人总是要有所敬畏的,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有人匡正,我们才不至于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弯路,如果当时年少的我们少些浮躁,少些虚荣,多听听老师和父母的忠告,也许人生会是另一番景象。
人生的也许太多,就如希望,但那一炉火的温暖,一直都在。
(作者系宝鸡收费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