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达西安的312国道,到联通陈老笔下白鹿原的108省道;从如画的观光之路关中环线,到秦岭深处的101省道,蓝田段辖养路段众多,但101省道山区段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101省道蓝田山区段全长约19公里,最高处海拔1400多米,山区道路狭窄,地形复杂。正因为先天“条件不好”,故而颇得蓝田段的“偏爱”与“心疼”:冬夏两季,防滑防汛,山里的路永远是首位,各种演练也必然以这里的环境为基础开展,极端天气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山区段,甚至连新招录的大学生,也要先去山里的道班历练几个月。
大家经常调侃说,101省道山区段是蓝田公路段的“嫡长子”。
然而,因全国路网调整,这位备受偏爱的“嫡长子”却要交付地方单位,与蓝田段说再见。
再见,郑坪道班。作为蓝田段海拔最高的道班,郑坪班在夏季最受欢迎,但同样,这也是冬季防滑压力最大的班。往往其他路段还未起风,这里已经开始有了积雪,三更半夜起来除雪防滑更是稀松平常。虽如此,郑坪班却并非给人凛冽、荒芜的印象,反而是蓬勃、葱郁的景象——这里地处偏远,采购不便,大家便将院子利用起来,种上蔬菜水果,因为规划得当,除了食用价值,更给院子添了彩。每次去郑坪班,都有一种回归田园的轻松感。
再见,柿园子道班。这个总是被错念成“柿子园”的道班,由于空房充足,位于山中但又不在最深处,成为历练新人的首选站点,在这里,留下了多少人进入公路行业最初的记忆,成为他们心中的“娘家”。同时,因为院子大,这里也是抢险物资的储备点,是蓝田段防滑防汛的重要战略点。几十年来,一袋袋砂料、一件件器械在此进出,一个个职工将汗水在此洒下,将满头青丝染上霜色。
再见,流峪飞峡。这个位于秦岭古道的自然风光旅游点,为101省道蓝田山区段提供了不少人流量,也成为抢险工作中保障群众安全的重点区域。就像不是每个西安人都上过钟鼓楼一样,蓝田段职工守护这条路几十年,进入景区的却寥寥无几,但在此处开展的志愿活动却不计其数——劝导游客文明旅游,爱护秦岭、捡拾垃圾,确保景区周边环境卫生等,景区的工作人员笑称,他们最忠实的“回头客”就是蓝田段的志愿者。
再见,商洛界。这里是蓝田段辖养路段的终点,也是新职工打卡的热门地点——无论有没有自拍,首次进山的职工大多要将“商洛界”三个字纳入相框,有的还要多走几米路,站在商洛的地界上发个定位朋友圈,来个“跨市游”。而接壤路段还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工作中免不了互相比拼,尤其对于险情较多的山区,谁家抢险更快,谁家路况更好,谁家道工更勤快,这在无意中促成了一种良性竞争。
再见,沿线的群众。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始,蓝田段就开始养护101省道山区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班班长以道班为家,常年住在班里,临聘人员也大多为沿线村民,工作生活中与周边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2018年秦岭违建大排查,还是扫黑除恶宣传,包括每年的抢险救灾、各类演练,都得到了周边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近年来,蓝田段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山区的独居老人、 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将“公路段”三个字印在群众心中。
再见,101省道k57+700,这个连称谓都没有的地方却是蓝田段辖养的一个难点,只因此处有一块平铺河底的巨石,便成为夏季戏水的“热门”地点。尤其到周末,占道停车现象凸显。为了群众安全和道路畅通,蓝田段使出浑身解数,刷标语、志愿劝导、路政执勤、多部门联合执法,但效果都不甚理想。每年夏季,这里都要上演路政养护人员与下水群众的“游击战”。
再见,千亩荷塘,虽然不曾亲临,但每年夏季,都被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所倾倒,而这荷塘,也是九间房镇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再见,秦岭人家,这个由大文豪贾平凹先生题字的农家乐,是职工巡查时偶尔的落脚之地,尤其在寒冬时,经营这里的两位老人总是会给大家沏杯热茶;再见,风雨亭,这个魏家沟村口的木质亭子,成为沿路群众及道工歇脚纳凉、遮风避雨之处,实至名归;再见,这里的一草一木,它们是这条路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每一名养护职工播洒汗水的见证者。
再见了,101省道蓝田山区段,几十年共同成长,几十年共沐风雨,那些守护过他们的职工一代代退休,又一代代顶上,曾经以为人走了,但路是永恒,而今,却即将挥手作别。
但,又何妨,未来,同样会有一群人,与蓝田公路段职工一般,继续守护着它。
路,确是永恒。
(作者供职于蓝田公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