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子袁枚介绍饮食文化,一开口先引诗经“笾豆有践”“彼疏斯稗”。琼瑶写言情小说,离不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嘴边常挂的“小心翼翼、斤斤计较、兢兢业业、必恭必敬、同仇敌忾、高高在上……”都出自《诗经》。因此,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你就没法说话了,她是我们汉语言的母亲河。
《诗经》年代久远,距离我们有三千年之久,然而她不是供在文学殿堂里的祖宗牌位,她一直活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它所表达的那些意思、那种真挚的情感仍活跃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所苦闷的、所追寻的、所抱怨的,所喜悦的,都是祖先经历过的。读着这些诗篇,我们与他们通了灵,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身上发生着强烈的作用。年代最遥远的往往是最接近人性的,那时候的人还来不及矫情,来不及被各种礼教和偏见所扭曲。
《诗经》是庶民的文学,其作者来自民间,化为大众,无可寻踪。最初是下里巴人的产物,经过孔子的悉心编辑和时间的淘洗,才变成风雅的阳春白雪。就是“风雅”这个形容词也来自《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所以,不要藐视现在的流行文化,不知道哪些会被淬炼成日后的经典。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九十年代的港台流行歌、《射雕》《大话西游》不也快成经典了吗?
人们都在谈论《诗经》的辞章之雅、意境之美,恨不能穿越到那个唯美、率真的年代,抱怨当下的苍白与粗糙。可是,当你放下那些美丽的词句,冲破文学的樊篱,精读《诗经》,看到的却都是日常生活场景,选材、立意、描写十分接地气儿。生活与情感本身就是美的,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盲人和聋子辜负了美好的人生。诗不是用来背的,诗就是生活。诗不在远方,就在身边。
《诗经》唤起了我们心中的美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敏感并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