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由孔子编撰整理,位列五经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源头。五经比四书年代更早更重要,是商周到春秋的思想文化精华,四书晚于五经,是对五经的继承。
在古代,你要是没读过五经,就进不了文化圈,也当不了官,科举考的就是四书五经。所谓:“六经之外,无所谓道,六书之外,无所谓文。”过去还有一经《乐经》,已经失传了。抛开六经,根本谈不上思想文化,读再多书都没用,都是门外汉,严重点说就是异端邪说。所谓经,即神圣的经典,谁也不能随便写本书叫经,写的再好都不行。经史子集,经在首,可见其源头性、权威性。国外也一样,《圣经》、《古兰经》、《金刚经》,能叫经的书不多。
《诗经》编辑耗费了孔子大量心血。后来四书中许多文字都是引用诗经的,不胜枚举。比如《中庸》里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还有“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孟子》引用“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反映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诗经》的一大特点是年代早,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有诗歌都创作于孔子诞生之前,大部分是西周的,有三千年历史。
第二个特点是篇幅多,总共311首诗。每天读一首你也得读一年,况且历史悠久,文字深奥,阅读理解十分困难。如果您将诗经全部都读懂,那文化学问老高了。
另外一个特点是跨度大。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楚辞》,都是楚国的诗歌,作者只是屈原、宋玉等少数人。而《诗经》十五国风,从周王室到诸侯国,从北方到南方,跨越了周朝大部分统辖地区,不是一两个作者能完成的。时间跨度大、地域跨度广、风格多样,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诗经》的影响无所不在,即使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依然能够看到《诗经》的影子。比如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这个名字乍听起来挺怪,怎么一个老太太、一个大科学家叫这样一个名字?什么意思呀?她怎么不叫招娣呢?其含义就来自《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曹操《短歌行》也引用过,单凭名字我们就不难猜出屠呦呦家族的文化底蕴,以及父母对她的期望。承载厚重的历史,屠呦呦最终取得伟大成就。
有一次我去陕北,听到一首民歌,很好听,前几句是:“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多么美好的画面,突然让我想到《诗经》首篇《关雎》,第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跨越如此悠远时空,和这首民歌的意境多么相似,都是两只水鸟,相亲相爱,在水中畅游的画面。艺术手法极为接近,这就是始于《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用自然界的物象抒发情感,用具象比喻抽象含义。用一对水禽比喻恋人,郎才女貌,男欢女爱,如鱼得水。很多民歌都能感到《诗经》的影响,她还活着,基因一直绵延不绝。
但是《诗经》也很难懂,作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毕竟年头太过久远。很多词汇单字甚至读音都让人费解,读懂《诗经》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很多含义众说纷纭,充满谜团,多少学者皓首穷经,很多解释至今也仍未统一。
比如《大雅·韩奕》的一句“溥彼韩城”,字面意思是这辽阔广大的诸侯韩国都城。可是韩城在哪?解释就多了,主要有两种考证,相去甚远,一种说法就是现在陕西的韩城,另一种说法则是在河北固安。近年来,陕西韩城发现梁代村墓葬,出土大量文物,证明是芮国贵族的墓葬。《诗经》的韩城到底在哪里?期待新的研究和考古成果。
我们要读《诗经》,上溯到中华民族文化源头。陶冶情操,翩翩君子,温温如玉,提高个人修养,也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的养分。
(作者供职于白河服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