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期 第20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08-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活在当下
新闻作者:文 / 彭睿昕



轻吟《蜉蝣》,一吟三叹间,一种难以言说的忧伤浸进了骨髓,充溢在灵魂最深处。

蜉蝣的翅羽啊,就像穿着衣服般明亮华贵。我心里忧伤升腾啊,不知哪里才是我的归处?蜉蝣,前翅较大,翅薄纱状,成虫生命绝大部分只有几小时左右,多被用来比喻刹那芳华的生命。

溯游时光,可以想象:三千年的一个黄昏,这位生活在曹国(今山东省西南部)的贵族诗人背着手、低着头在郊外踱步,蓦然看见这朝生暮死的蜉蝣飞舞着,于黄昏的光芒里鲜明楚楚,再看脚下死去的蜉蝣已经密密麻麻落了一地,感受到生命如此脆弱、短暂,心里一阵深深的喟叹。刚欲行,抬头间,一眼瞥见不远处刚刚成虫的蜉蝣正在挖开巢穴开始飞出,就像穿着雪花般洁白的薄纱礼服一样。诗人的感慨愈来愈深,一种关于生命存在的终极困惑挥之不去:快速消亡与短暂美丽到底在脆弱的生命中如何统一?浓烈的忧伤再次升起,不知道哪里才是他的“归宿”……

“谁知道生命的真相?如果你知道,请告诉我。”弥留之际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这样追问身边伴着的扬·安德烈亚。自古而今,中外不论,这真的是生命的终极问题。

人生忧伤与痛苦的根源无外乎自身与身外的牵累。自身的牵累来自于认识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判断;身外的牵累主要在于社会关系形成的羁绊。两种因素错综交织必然滋生欲望,心有欲而不得满,伤与痛便纷沓而来。生而为人,怎能少得了这种生命真实的疑惑。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把握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我们把握不了明天的未知,但可以把握此时的真实。昙花一现、浮生如梦,失去的已经失去,未来的还没到来,此时此刻,之于生命与生活,我们能紧紧握着的,只有现在。

从根本上去探究,我们对于逝的忧伤,恰恰是之于生的眷恋。生命是一条单行道,我们也和蜉蝣一样,避免不了由生而死,走入消亡。然而,“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也可以和蜉蝣一样尽兴展露生之光华。

梭罗说:“真理和崇高的事物是存在于永恒之中的。然而,所有那些时间、地方和场合,都是当下的。”海德格尔也在《存在与时间》里提出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梭罗所谓“真理”与“崇高”说的就是生命中追寻的价值所在,而海德格尔所谓“意义”,便是生命短暂所要追求的美丽。这两种看法指向了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活在当下。

既然明知生命有限,终归有一天会戛然而止,静叶一般。那么,我们何不放下过去,不妄思未来,只把握好现时,活在当下呢?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无忧,此我归处。穿越千年时空,如若那位缓缓行走于黄昏的诗人看着一群翅羽美丽的蜉蝣破巢而出,尽情飞舞,感受到生命的灿烂热情,也许就会忧心一扫。 (作者供职于阎良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