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第一次读到这首《豳风·七月》是上初中的时候。课文刚学过《王风·君子于役》,为了拓宽阅读面,老师便趁热打铁,要求周末再读一首《诗经》。彼时的我读书不求甚解,随手一翻便是这篇,不看注解之下觉得像极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正合了那个年龄的兴致,现在回忆起来,不禁心中暗暗一笑。
时光如流,转瞬之间,二十年已经过去,回过头再读《七月》,除了诗歌韵律及文字本身的美感之外,更有一种浓烈的悲凉荡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我也是农家子弟,对于农村、农民有着至深的感受。这首《七月》以赋的笔法平铺直叙,基本按照农事活动的节令顺序描写了一年之中不同的劳动和生活场景,一幅幅的图景缓缓流动,汇聚成了古朴遥远的西周早期农村社会的全景画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开始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强劲吹得东西呯嗙直响,十二月寒气凛洌更加受冻。没有粗麻布棉衣,如何才能度过年底?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面对越来越寒冷的天气和“无衣无褐”的状况,诗人的心里充满深重的忧虑。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自上而下的“采诗”和自下而上的“献诗”汇聚了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反映朝廷、宗庙、各地风土的诗歌,编纂成册,构建了最早的现实主义文学丰碑。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在《七月》里,春耕、桑蚕、染布、缝衣、秋收、打猎、贮粮、酿酒、修房、祭祀等图景次第展开,从不同角度描摹出周朝农人生产活动的各种情状。诗歌以农人视角直面叙事,以真实的生产活动经历为底,用质朴畅达的言语,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感情与感受。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七月》以农事及相关活动入诗,用底层劳动者的口吻徐徐道来,仔细体悟,有易也有难,有乐更有苦。
农人的劳作是苦的。在诗歌里,我们看到任务一个接着一个,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农人的忙碌似乎永远没有尽头。“采荼薪樗”,到头来还是得采摘苦菜又无衣服,衣食两项还是忧愁。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生活再苦再难,却也生而灿烂。九月开始降下白霜,十月清理打谷之场。在一年禾稼既纳的金色时光,诗人没有掩饰劳作的苦楚,更没忘记享受生活。聚集朋友畅饮美酒,宰杀羔羊大家品尝。置身于凄苦艰辛里的自我排解,在与众人的片刻欢聚里,寻得了一抹温暖的亮光。
拥有故事的通常是成功者,大部分人长久地沉默,就此被遗忘。“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媒体人郭玉洁曾如此说。
《七月》正是一首为了“大部分沉默者”从古传唱至今,“长久地凝视现实”的诗歌。它以“毫不犹豫撞击现实”的姿态为农人发声,赋予了社会最底层之于文学平等的尊严,在厚重的历史里让被遗忘的复活,成为永远不朽的史诗。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