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的儿子开始课后诵读打卡任务。诵读的教材恰好就是《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当孩子在书桌前摇头晃脑地朗诵着这首两千多年前的桃花诗时,我眼前似乎涌现出一株桃树,枝杈上缀满了鲜艳明丽的桃花。那一瞬间,满室花香。那花香,是童年烙记在时光里的味道,也是跨越两千多年时空之后《诗经》沉淀的味道。那一瞬间,我迷上了《诗经》。
流沙河老先生曾经说过,“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这句话,仿佛就是对我最真实的写照。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学生时代没有好好读书,如今虽然得见课堂灯火却已无缘。幸运的是,我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在陪伴他的时候,我似乎也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
此后,每晚睡前一起读《诗经》,成了我们父子俩固定的打卡项目。
作为一名文科生,品读《诗经》之时,我钟情于借助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其间之美。对于一些佶屈聱牙的词语,必须先了解读音和字义,否则就很难感受到通畅、优美。而对于孩子来说,诗句中的内容是否与我生活相关、我是否尝过、见过、感受过,才是他们最关注的。流沙河说过,学习中国的古诗文,就先读先背吧,兴趣是第一。所以,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求甚解,体会一下汉字的音律之美就好。在校正读音的基础上,带领他一遍遍地朗读,抑扬顿挫之间,孩子虽然似懂非懂,但是韵律已经将他吸引。当他用清脆的小嗓音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等句子时,很是悦耳动听。
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体悟到先祖那朴素本真的情感。他们与自然界如此亲近,对自然如此依赖。曾经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也开始单纯明晰起来。成年人读《诗经》,看到的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朦胧的感情,在儿子的年龄或许很难理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强烈的情感,以他的阅历也无法感知。但是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以想到春天时桃花盛开的一大片粉色,给人的视觉冲击是难以忘却的。
打卡活动结束了,但是和儿子一起读《诗经》的习惯还在延续着。只是我不会强求他,每天读上十分钟即可,然后听我讲诗句的意思。读完,也不强求一定会背、会默、完全懂意思,只希望他可以感受到诗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之美。(作者供职于澄城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