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1期 第209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8-19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探访 秦直道
新闻作者:文 / 王 蓬



近年, 秦直道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秦王朝为什么要修筑直道?它的起始位置、修筑目的、形置作用等等都成为人们需要了解认知的问题。我对秦直道的了解始于1992年, 因承担纪录片《栈道》撰稿, 查阅到王开先生主编的《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 有秦直道专节并附图片, 子午岭上崭山填谷的遗迹宏阔, 深感震憾。1997年乘去榆林之便, 沿途关注秦直道遗迹, 见到协助蒙恬修道的秦太子扶苏墓地。2009年7月, 专访秦直道, 直到终点内蒙包头, 再西行河套、银川, 直抵贺兰山下, 行走阅读并举,总算对秦直道有所了解认知。
首先,秦修筑直道有特殊背景与明确目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建首个大一统王朝, 也开天子巡游先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在位十一年,共有五次出巡,而且出行路线不一,最后死在巡游路上,可谓“以身殉职”。
首次出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陇西郡所属西和、礼县、秦安等县是秦人旧地,秦始皇出巡陇西应看作是对先祖故土的礼祭与朝拜。而且,就在这次巡游后,发现秦统一天下, 地域极大膨胀,原来六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再是各国之间,城防壁垒,严重阻碍中央政令的推行。所以返回咸阳即下昭:在全国“治驰道”,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修整以咸阳为中心构筑四通八达的道路连接六国故道,勾连京都与全国郡县要塞与边城远地,以加强中央集权。
秦王朝这次所修治的几条主干线是由咸阳而东,作扇形展开。关中境内东方大道主要有三条:一为直通韩、魏、齐故地;二为东北方大道,直达原来的燕、赵地区;三为东南方大道,直达原来的楚、越境内。其规模正如《汉书·贾山传》所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濒海之观毕至”。这些干道出了陕西以后,又有分支路线伸向全国各地,与每个郡县相联接。使得大一统的秦帝国,建立了一个完整有效的道路和邮传系统。
秦始皇之后的几次巡游从路线上看东出函谷关,过洛阳,直到山东半岛面临大海;东南则 “行至云梦,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上会稽……”可谓游遍江南;北则达今山西、内蒙,持续时间长且范围广,几乎遍及秦统一后的领土。只有道路畅通,且达到“驰道”标准,才能让帝王庞大繁锁的车马仪仗通行。可见,不管秦始皇巡游目的与心态如何,客观上都极大地促进了道路的发展。可以说秦修治驰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首次划时代的壮举。
秦直道正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产物。同时还有直接原因,早在西周,北方犬戎、猃狁等游牧部落不断侵扰中原, 典故“烽火戏诸候” 就是周幽王失信诸候, 被犬戎击败灭国。汉中南郑也因郑国受犬戎攻击, “其民南奔” 得名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指出匈奴精于骑术弓箭,以游牧狩猎为生,一切以利益为转移,只讲目的,不择手段,认为到中原掠夺妇女财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能抢掠到财物,谁就受到尊崇。每当秋高马肥,匈奴便南下劫掠。中原地域广大,农户分散居住,不能集中防御。匈奴精于骑射,来去无踪,也很难防御,故戎狄素为中原祸患,也是秦人素敌。直到秦孝公起用商鞅,改革变法,励精图治,才日趋强盛, 最终“六王毕, 四海一”成就了统一华夏的大秦帝国。
但即便强秦也无法阻止匈奴南下劫掠。为阻止匈奴侵扰,解除边患,秦始皇下令修直道, 以便快速调集军队, 抗击震慑匈奴。《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 堑山堙谷, 千八百里。” 先是,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一举击溃匈奴, 将其逼退至漠北,占据内蒙河套以南大片土地。之后,以军士为工匠修筑通道。据文献记载,秦直道是由今咸阳淳化秦代林光宫故址为始点, 沿子午岭山巅一路朝北,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横山、榆林, 穿过毛乌素沙漠进入鄂尔多斯草原, 再由内蒙东胜境内渡过黄河, 直达包头, 即秦时九原郡。这条南北通道长达700多公里。主体修筑在绵亘中国西部南北方向的子午岭山脊, 大体呈直线状,成为关中平原到北部边塞最近捷的通道,故称秦直道。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