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9期 第209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9-16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下乡村有了小汽车
新闻作者:■ 肖吉萍



由于去年雨水过多,五位亡亲的墓头被冲垮了。清明前夕,我与儿子开车回到第二故乡秦岭南麓山区县重新修建,又抽空去了当年下乡村,祭扫母亲的墓。
去之前听村民说,又有一条通往汉中的新公路正在修建中,原本连接下乡村的水泥路,路况暂时受到一些影响,但小车还是可以顺利通行。于是,一路奔波后,我们终于达到久违的下乡村。
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处,四面环山,形成小盆地。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房屋坐西朝东,早上太阳升起,阳光就可以普照村子。最前面场边的人家,开门就可以看见通往汉中的公路,顺山势弯道拐过那座山头无了踪影。
当年我随母亲下放到此村时,这里还没有通电,都是用小煤油灯照明。村里离大队约五六里山路,皆是羊肠小道。到了大队,就到了公路上。去县城需要顺着公路朝西再走上十里地。那条公路朝东走上几里路,就开始攀爬“酒奠梁”,也就是每天都能看见的山顶上的公路。有了那条路,村民们白天可以看到过往车辆,晚上看见车灯在公路上闪烁,人们的视野从此开阔又丰富了许多,这对一辈子没出过村的村民来说,是件好事,大伙儿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希冀!
那时候村民吃麦面,要把成品小麦背到大队,再用村里寄放的架子车拉到县城,还得辗转寻找附近各生产队的电磨坊去磨面。顺利了,下午回来就早;不顺利了,晚上回来都已是半夜,甚是辛苦!
 1971年的初秋的一天,父母接到外婆从江苏老家来看我们的电报。一看日期,发现外婆是当天半夜到达凤州车站。由于交通不便,县城也没了通往凤州的班车,所以父母一路风尘,披星戴月地走了四十五六里路,直至深夜才赶到车站。那时外婆已经下了火车,偌大的站台上空空荡荡,八十有余的外婆,正在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儿女……接到外婆后,三人在候车室等到天亮,才等到回村的班车,坐上车以后,又颠簸了几里山路才回到家,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历史总在磕磕绊绊中前行,好日子总会来临。多年以后,在国家“村村通公路”的惠民政策下,下乡村修通了那条水泥路。
2012年,在外打拼的我得知此消息时,激动万分!不由地产生了回村里为母亲立块墓碑的想法,为了准确无误,我提前回去了一趟,坐上亲戚家的小车,亲身体会了坐上小汽车到村口的兴奋。想想没有通汽车的道路,那些从县城刻墓碑,买材料,拉运、背运上山,再采购食材招待匠人的事情,做起来会是何等不便。也正是有了路的便捷,次年清明前夕,我再次回到下乡村,为母亲立了碑,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纷乱的思绪随着一声汽车的鸣笛戛然而止,儿子告诉我,已经到了。因为工程队的驻扎改道,通往母亲墓地的路暂时封闭,我们绕道去祭扫母亲。
祭扫完毕,返回途中去往一家村民探望。当我落座院子时,眼球一下被院子里的一辆干净的白色小轿车所吸引,虽然不知啥牌子,但村民家里有小汽车,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回想起前几年条件好点的村民家里,也不过有摩托车、手扶拖拉机这些,但短短没几年,村民就添置了小汽车,听说好像有车的还不止这一家!我不由得心生感叹,也为大伙儿日渐富裕的日子而高兴。
曾几何时,下乡村几辈人都是靠种地为生,靠天吃饭,但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逐年解决了温饱。近十几年,在村上组织、指导下,村民们种植了花椒树,地道的“双耳大红袍”,麻香味十足,赢得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加之道路通畅,村民们开着车自己销售,价格一路走高,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彻底摆脱了贫困。正应了那两句话:“要想富,先修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
望着变样的下乡村和乡亲们的笑脸,我想,等到新公路修好,想必那时购买小汽车的村民会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