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6期 第211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11-22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万事有心 人间有味
新闻作者:任露


终于翻开了桌上尘封已久的汪曾祺散文集,其文笔清淡如水,朴素明快,发觉汪先生真是一被生活滋养的“文狐”!
他写四方美食。湘西腊肉、高邮鸭蛋、昆明菌子、北京烤肉,光马铃薯就达十几种,文中提到一种鸡蛋大小可生食的甜马铃薯,我真是闻所未闻。他是一个什么都吃的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口味宽且杂。幼时衔蜜枣上手术台,替同学写文章买酒吃,他真是爱吃的,也喜欢自己下厨,竟从绝塞孤城沽源带白蘑到北京做汤。
他写遗闻逸事。全县第一个卖水果的书画鉴赏家叶三,颐和园里唱戏的京剧名角萧长华,退休老夫妻用罐头玻璃瓶摘枸杞,路边养蜂人取蜜割蜡,昆明的雨、北京的秋花、故乡的十五……
他写闹市闲民。车站附近小屋里拨鱼儿手艺极好的“活庄子”,西南联大教逻辑的金岳霖、小区里爱穿坎肩的江大妈……我印象最深的当属这位极简生活的“活庄子”,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解放军进城、开国大典、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早上吃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和晚上吃拨鱼儿,常年坐在马扎儿上看街,平平静静,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在汪曾祺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可爱之处。他以静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兴致。看着战事军队双方的枪炮火光,冲炒米、泡焦屑吃,且称之为极具浪漫主义的一个夜晚。被下放改造期间,他不记苦难,只管作乐。哪怕在最艰难的这段岁月中,依旧能继续看书,没事下河摸鱼,偶尔捡到个大蘑菇都惊喜的不得了。正是这种永远对生活充满乐观的精神,才使得他的文字这般鲜活,这般烟火气。
我想到了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钝感力”一词,即“迟钝的力量”,它强调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如此便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现今,却有很多人陷于内耗,心如地动仪般敏感,稍有挫折,便自我否定怀疑,被情绪绑架,精力都花费在整理自己上,裹足不前。又有很多人陷于“内卷”,每个圈子竞争激烈是事实,拥有一些“钝感力”,稍稍停脚,作为缓冲,其实也是厚积薄发。
汪先生可谓是早期的反内耗反内卷达人。外界说他的文章是刻意“淡化”了的。面对这样的文学评价,他说:“我的作品确实是比较淡的,但它本来就是那样,这是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谁也不能下命令叫我照另外一种样子去写。”诚然,汪先生写作确是“静思往事,如在目底”,作品所记录的都是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正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庸而不俗,却总能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动。当别人将他归类为某个流派的创始人时,他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提倡什么,也绝无“来吾道夫先路”的气魄,只是“悄没声地”自己写一点东西而已。书画皆乃自娱,以宿墨作画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懒罢了”。汪先生一直以亲身感受的生活为第一位,并不靠材料写作,有几分生活,便写几分文字。
心浮气躁的我们,大可参照汪曾祺先生的达观与平和。对万事有心,于平淡生活中,静观世间的妙趣与美好。在任何环境下,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则人间有味。 (作者供职于西安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