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沙漏,不会停止流逝。光阴中的故事,总似一幅储存久远的画卷一般,会在人静静的回忆中随着思绪的飞扬,慢慢被打开……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三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一张祖父和我们七个兄弟姐妹的合影。照片的中间位置,是我的祖父。他的周围是我哥和我,还有三个堂哥,一个表哥和一个表姐。我是最小的那个,所以就蹲在祖父正前方的脚下。每一次看着这张照片,那些记忆中的往事就会带着我回到从前。当年的我们,最小的我也只有九岁。在祖父的膝下,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孩子,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却能够有滋有味地品尝到生活中的乐趣。在祖父的房间里,我们一起写毛笔字,一起背诵古诗词,还给在外地工作的大伯父写信。我们从一起写的毛笔字里挑出写得最好的,和最先背过古诗词的一起分享奖励。奖励是祖父买的花生或者点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份。只是祖父用了不同的方式,既鼓励了我们,又不动声色……而我们一起写给大伯的信,也会被祖父不分彼此,都装进一个大号的信封里,写上收信地址和大伯的名字,贴上邮票,投进邮箱。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收到回信,大伯寄回的信里有对我们这些孩子殷切的期望。那时候的信件,是亲人之间传递感情的最常见的方式。街道的集市上有一家老字号的油糕店,店主的年龄和我祖父相仿。他家的油糕是炸出了声望的,总是生意兴隆的场面。那时候,会有秦腔剧团的著名演员在街道中心位置的戏剧院演出。祖父带着我们去看秦腔戏,给我们买上那家老字号的油糕。现在想起来,就好像如今的电影与爆米花,堪称绝配。懵懵懂懂间,我记住了许多秦腔里的戏词和剧情。不知不觉中,这些看似日常的东西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即使如今往事不再,也依然熟悉。那时候我家还没有电视机,但不缺报纸。祖父订阅了《陕西日报》,我总会跟着他看那些报纸上的新闻,听他唠叨着那些关乎民生的话题……如今有了互联网、手机微信,新闻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亲戚朋友之间想要聊天也可以视频,写信的时代更是不复再见了。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写信,大概是他们眼中维系情感较为陌生的方式,他们无法体会和想像在我们当年成长的时光里,那些如同传奇故事一般的寻常琐碎。而这样的琐碎于我,都已成生命的注脚,与我难以分割。 (作者供职于富平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