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远征 远征》中有一个描述民国时期修路的片段:一位工程师向总指挥报告:“公路局已抢通前方道路”“公路局”?我重新看了一遍,没错,是“公路局”,作为一名公路人在电视剧中听到“公路局”确实够新鲜,同时也就越好奇陕西省公路局的前世今生了,后来查资料得知,陕西省公路局在1919年已经成立了,虽然最早不叫这个名字,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公路养护管理的职能,到了1930年,陕西省公路局正式成立,期间多次更名,直至今日仍用旧称。我是一个“路三代”,参加工作已近二十载。儿时的记忆中,父辈们的工作简单又辛苦,简单到一成不变,不是挖就是补,风雨无阻;辛苦一天下来灰头土脸,连衣服的换洗有时候也免了。记忆中更多时候我喜欢坐在叔叔翻斗车的副驾上,后面拖着一架燃着火的铁板车,在嗵嗵嗵的机器声响下看着两边的树木一棵棵向后奔去,后边父亲和一群叔叔两腿就像打镰枷一样骑着自行车追赶着,看到那一顶顶草帽离翻斗车越来越远……最后湮没在滚滚尘土中,那时候我甭提多兴奋,想想坐火车也不过如此吧。到了工地,他们拿脖子上的毛巾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就开始干活了。有的用洋镐在那路面上敲击着,有的在那燃着火的板车上翻炒着油石,头顶太阳晒着,身边烈火烤着,那挥动着洋镐、翻动着铁锨,头戴草帽肩搭毛巾滴着汗水的橘色身影,以及远处那吊在自行车把上的水壶,占据了我童年大部分记忆,仿佛烙印一样刻在心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曾淡去。时间随着炒拌台上的油石一铲一铲地流走了,父辈们渐渐老去,新一代的公路人紧紧追随着他们的步伐,路在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手里变了模样,从土路到砂石路到水泥土再到沥青路,为了让公路更舒适,这几年又创建了美丽公路,大面积修复有现场冷再生、现场热再生、厂拌热再生等新型节能工艺和铣刨机、摊铺机、沥青混凝土拌合机等设备,坑槽修补使用常温沥青混凝土,配合切割机、液压动力站和小型压实机械,现挖现补即时通车,多方面的施工机具配以制式通勤车辆,安全、便捷、省力。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父亲那一辈公路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但也正是他们那一代公路人通过简单日复一日地拼搏,为公路日新月异的变化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路面保洁全凭扫帚,不用力没效率,舞动扫帚时那真是满目尘土漫天飞舞。还有那清扫一级公路的中央隔离带边上的垃圾时,即使放有警示锥,还是感觉过往的车辆紧贴着肩膀嗖嗖地飞过,工作的同时还得盯着车流,苦不堪言。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一辆辆集合防尘、清扫、收集于一体的路面洗扫车忙碌于国省干线上,尘土不再飞扬,安全隐患减小到了最低,公路人那几十年吃灰咽土的情景已成历史。我是幸运的,最早接触的是压路机,比起父辈开得翻斗车威风多了。从看着它跑,到开着它跑,我知道了原来开压路机不是说能开着跑就行,还得遵循“先边后中、先低后高、先慢后快、先静后震再静”的原则,关键是根据现场判断采用哪一种方法最合适,慢慢地,我学习了多种机械的操作,特别是学习挖掘机的操作。当时的挖掘机驾驶员比较稀少,在没有师傅的情况下,就在一块空地上,就一本使用说明书,还有领导的一句话“好好学,你能行”,我对着说明书摇一下操作柄,看它怎么动,慢慢地摸索着完成了整套动作。有时听说哪里有挖掘机施工的,我就赶忙跑去看它的工作方式,然后再琢磨操作柄该怎么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在我的操作下,挖掘机的大手臂终于灵活地转动起来了。2012年我在施工队任施工员,对照施工要求,只知应该这样做,不知为什么这样做。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有时候同事们给我讲一些专业知识,尽管讲得很详细,但我还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第二年我报考了四川大学网络学院的土木工程大专班,2016年考试合格取得大专毕业证。偶然间我知道了建造师这个专业可以用于公路建设,于是又于2019年备考二级建造师,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在2021终于取得了公路专业的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同年,经过单位大力推荐我有幸被选入“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渭南公路杯’汉中集训队”,竞赛有理论知识、绿化修剪、沥青路面坑槽修补三个项目。理论知识是一些规范、要求、施工经验等1000道题,有些不常用,有些还特别偏僻,平时工作中多不涉及;绿化修剪虽然是我们最拿手的,但要对照标准,我们还是有差距的;坑槽修补则是按照“划线、切割、清底、刷油、拌料、摊铺、碾压、养护”八道工序进行,我在工作中做得最多的就是绿化修剪和坑槽修补,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精细化生产,我才知道我们平时的工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从集训到比赛不足半个月时间,白天练实操,晚上做习题。烈日下,我们顶着艳阳练;下雨天,我们搭着棚布练,吃饭的时间我们还在讨论着优化方案,有时候为一个小问题,我和同事常常谈论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渭南比赛中,我以满分的成绩获得理论比赛第一名,我们汉中公路局集训队获得团体第一名成绩,并取得代表陕西省公路局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我常常会想起父亲,在尘土翻飞的公路上他始终如一,挥舞着洋镐铁锨,那种专注和坚毅就像在打造一件无价之宝。而今,我在他们曾经走过的路上,闭着眼就能闻到他们滴下的汗水散发的气息,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他眼里射出的光芒就像是一座灯塔,仿佛公路人的精神坐标,一直鼓励我奋斗在他们为之奋斗的公路事业中。穿上橘色的标志服,看着胸前的“陕西公路”四个字,这就是公路人的使命 ——养好公路、保障畅通。如果说公路人是“铺路石”,我希望自己是最坚实的那一颗。 (作者供职于城固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