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休假闲暇,我和朋友一起去了附近的年货大集,一为采买东西,备足过节所需,二来则是闲散海侃,充分享受年前这种轻松的氛围。高陵城区今年的年货大集沿着鹿苑大道两侧从上林二路一直延伸到人文圣地牌楼附近。大集年货种类齐全,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在红红的灯笼和中国结下川流如织,市井烟火里,一种火红热烈的年味越来越浓地在心里升腾。对于春节前的大集,我有着相当深刻的记忆,那些片段星星点点地交织起来映在眼前,不禁感慨万千。时间拉回到二十几年前。我十几岁,父亲正当年轻,每到农历二十三年关大集,我最期盼的莫过于随着他一起去小镇购买年货。那个时候的大集便是两个字,一是“挤”,另一个是“盼”。那是一九九几年,农村大多数人还奔波在温饱线上,人们辛辛苦苦劳碌一年,春节前后是最为放松、最为享受的时候。赶大集便成了这种放松与享受的延伸,成了春节前最重要的事。小镇的集市那时候只有小小的一片,平时看上去还行,可到了年集就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承受几何倍数增长的摊位和客流,于是,那些无法被容纳的摊位把眼光投向街道和公路——商铺门前一个个摊位比邻相接,不到十米宽的公路被一分为二,中间也高高地支棱起一溜货摊,留下的地方仅能容许一辆架子车通过。赶年集的人摩肩接踵,如海浪一般向前涌动。身形瘦小的我就在这不断向前的浪潮中紧紧跟在父亲身后,想多停留一分钟都是徒劳。那些摊位卖的东西其实大同小异,不是蔬菜糖果,就是年俗用品,而我的兴趣点则集中在那些烟花爆竹的摊位上,我盼望着父亲能赶快买完其他东西,带着我去奔向那些能够绽放神奇的花花绿绿。父亲其实也喜欢烟花,这个判断一方面基于他购买烟花时的挑选,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他观看我们燃放烟花时的神情。和买其他东西完全不同,父亲会在烟花摊前观察良久,挑选过程极为仔细,拿起这个又放下那个,很多时候还不住地回头看我一眼,显得既犹豫又谨慎。那个年代的春节,村子里能燃放烟花的也就那么几户人家,不宽裕的收入让人们选择经济实用的,仅买几挂鞭炮应应年俗,至于一刹那的绚烂烟花,对于许多人来说只能是美好的向往。父亲是一个小职员,收入非常有限。母亲为了贴补家用摆地摊,天不亮就骑上自行车绑上硕大的货物包奔波于附近几个乡镇的市集。那些年,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然而,过年的烟花却从没有缺位过,那些买回来的烟花被我们三兄妹抢着放到炕角防潮,整个春节期间,宝贝一样,始终是我们记挂的所在。我小时候非常怕天黑,然而,从父亲买烟花回来,我最期盼的却是日头西沉。夜幕降临的时刻,我们每隔几分钟就请示下父母是否可以燃放烟花,直到得到肯定回答,便迫不及待地从炕角拿出烟花奔向院内空旷处。每当烟花升腾的时刻,我们在一个火树银花的世界里欢欣跳跃,而父亲则在那些红彤彤、亮晶晶的火光里默然伫立,眼神比天边的那轮月色还要温柔。一年又一年过去……再后来的年集上,自行车代替了架子车,再往后,电动车的占比大了起来。市场改扩建了,公路上那曾经的一溜高高的摊位销声匿迹,川流的人群不再拥挤。再后来,一辆辆小车驶上街头,从年集上买了东西就一辆接一辆地开走,喧嚣鼎沸的人声成为记忆,春节大集的热情不减,逐渐变得井然有序。现在,随着电商的崛起及数字网络的延伸,一部分人开始线上采买年节用品,然而,年集却并没有因此减了魅力,摊位上的商品重复率减少,除了年俗及生活货品,传统技艺及文创产品越来越多,成为家长们的选择和孩子们新的盼望。父亲身边的那个孩子,也由儿辈换成了孙辈,回头的眼神成了慈爱,火红火红的年集,记录了他曾经的艰难竭蹶,正描绘着新时代的生活,还有那些更为美好的向往。 (作者供职于阎良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