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陵水系形成的古道中,有一条相当重要又往往被忽视的道路:祁山道。也就是史书常说诸葛亮兵出祁山所走的道路。在蜀道专家们认定的七条秦蜀古道: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荔枝道、子午道、米仓道、金牛道中并没有包括祁山道。这条当年诸葛亮北伐,由大本营汉中出发,经勉县、略阳、礼县、祁山堡而进攻陇右天水一带的路线,不仅有重要军事价值,也是连接陕、甘、川三省的重要孔道。为何不包括在穿越秦岭的古道之中?我曾就此请教蜀道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陶喻之。他回答说祁山道偏西连接甘肃,蜀道则主要指川陕之间道路;诸葛亮用兵之道为阶段性;再是任何研究都有侧重云云。话虽如此,总觉应前去探访,一是宋代之后,嘉陵江便有东西二源之说,东源嘉陵谷我曾两次探访,西源为发源于甘肃秦岭西部余脉小陇山的西汉水,而祁山道正好沿着西汉水河谷。二是诸葛亮最后八年以汉中为北伐前沿,六伐曹魏,为何舍近求远,不越秦岭直捣关中,而要绕道甘肃从西往东进攻?首次北伐时,汉中太守大将魏延献计由他率精兵五千为偏师,由子午谷进兵,不出10天可直捣长安,应该说有很大的可行性。我曾探访子午道,即由汉中西乡经石泉、宁陕,出秦岭30公里即到长安。今天西安环城路南侧几乎连接子午谷口,可见其近捷,为何不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采纳呢?种种疑惑,渐成块垒,成为促使探访祁山道的动因。我们驱车沿诸葛亮首次北伐路线,到达甘肃陇南成县。三国时,成县称下辨,为武都郡所属,这一带古代属氐羌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地方,曾建仇池国。蜀魏相争都曾联系氐羌部落以为策应。西汉水从天水平南镇阳坡村发源,这里属秦岭小陇山脉,至今保留着80万公顷的天然林海,起伏的山峦布满松林,葱茏苍郁,蓄涵水量充足,山涧泉溪漫流,形成一处得天独厚的小气候,年降雨达800毫米,在西北地区极为罕见。由多条溪流汇聚而成的西汉水,经天水、礼县、西和、成县,到陕西略阳注入嘉陵江。由于西汉水与传统嘉陵江水均发源于秦岭,又都属上游地段,从历史典籍看,《尚书·禹贡》《水经注》认定秦岭南麓的嘉陵谷即为嘉陵江水正源,但北宋的《元丰九域志》却认为嘉陵江有东西二源,东源即秦岭南麓嘉陵谷,西源出自秦岭西部甘肃天水南镇阳坡村,称西汉水。秦岭山脊纵横,溪流交错,常有地理奇观发生。比如甘肃位于西北,属中国北方。但其所辖陇南市却得嘉陵江脉流浸润,属长江流域。其中两当县一条溪流则汇流进汉水,有棵大树又恰临甘肃两当、陕西凤县、勉县之间。可谓根扎两省,叶落三县;源出南北,水流东西。从成县始,经西和、礼县到天水的道路,即为诸葛亮当年进兵的祁山道。西汉水由北蜿蜒而来,形成宽阔的河谷,极目之间,皆为平坦的黄土高原,完全避开秦岭山谷蜀道的曲折艰难。从军事观点来看,走宽阔平坦的祁山道,不用担心敌军设伏,再是西汉水两岸开发较早,当时注定人烟辐、田亩相望,大军征战,可得到粮草补充。诸葛亮北伐舍近求远,兵出祁山的原因就根本来说,应是诸葛亮性格和当时三国情势所致。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动荡岁月,自幼随家奔波,躬耕南阳,十年寒窗,饱读兵书,深刻洞察时代风云,27岁隆中对时即对天下大势做出准确判断,出山辅助刘备,联合孙权、火烧赤壁、智取西川,取得天下三有其一,43岁即为蜀汉丞相。一生戎马,积累了丰富作战经验。但诸葛亮一生谨慎,绝不弄险,尤其首次北伐,更是深思熟虑,从汉中越秦岭直取关中固然近捷,但极易受到关中守军、洛阳魏军和来自西凉陇右魏军的三路夹击,弄不好会全军覆没。兵出祁山,由西向东扫荡,虽路远迂回,却稳扎稳打,十分稳妥。况且,赵云、邓芝还率偏师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以为呼应。按说,这是一个进退从容,部署周密的方案。实际情况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开始十分顺利,接连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城,“关中震响,朝野恐惧”,魏明帝不敢马虎,亲率大军,前往长安坐镇指挥,形势对蜀军十分有利。可惜,一生谨慎的诸葛亮错误地使用了马谡,把一个长于智谋的军师人才不适当地推到了一个需独挡一面的军事统帅位置,偏马谡又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劝告,一意孤行,痛失街亭,一棋失误,全盘皆输,造成诸葛亮首次北伐失利,无功而返的被动局面,也留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千古遗憾。千年风烟逝去,如今祁山道上,在礼县境内的西汉水边,一座孤立土山高高耸立,据说这儿便是蜀魏争战的前沿阵地。修有一座武侯祠以为纪念。近年,为发展旅游,相关部门对古祠做了修葺维护,祠堂拜殿,山门环廊均有模有样,尤其庭院内几株古树,躯干盘扭,枝桠苍劲,让人顿生沧桑之感。站立山巅眺望,西汉水波澜不兴、若明若暗,伴着祁山古道蜿蜒而来,河谷两岸,大片的苞谷油黑茁壮,如军阵排列,在河风中飒飒作响,看的久了、呆了,竟以为那是诸葛亮的征战大军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