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翩然而至,整个六月弥漫着中国式浪漫。中式浪漫里,没有狂欢,但有雅集,与友人相约游玩,探幽,焚香,品茗,素斋,论诗,观鱼……一日清闲,雅事享尽。中国人的浪漫根深蒂固,过节要有植物的清香伴身,门上挂艾草,佩戴香囊,以芳兰沐浴,保持周身清爽,并有暗香浮动,所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借着节气和传统节日,中式生活散发着悠远时光里的浪漫,文化的记忆沉淀在我们的基因中。中式浪漫是一个系统,浪漫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上元节,情人相会街巷市井赏花灯;春天里,《红楼梦》的姑娘们祭花神;清明节,扫墓,换季;端午节,佩香囊,缠五彩花线,吃粽子;七夕,鹊桥相会;中元节,放河灯,纪念亡人;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遍插茱萸,登高望远;冬至,包饺子……春节,则是仪式和美食之集大成。这套系统走下来,身份认同,归属感满满,既接地气,又高雅脱俗。六月寻常,也不寻常,有芒种、夏至和端午。麦收季节是农耕国民的大事,多少人成长在全家麦收、龙口夺食的乡村记忆里。如今,农业也工业化了,然而,“看忙”“送忙罢”的习俗却仍然被记忆,被象征性地重复着。地没有了,人情还在,互帮互助的乡情依旧。端午节,提着高端粽子礼盒,想的是妈妈、姥姥灶台上煮得香气四溢的粽子,琳琅满目的机制香包挂满街头,不及童年里母亲的一针一线。在这个浪漫的六月,读读屈原的诗,翻看东坡词里的端午一日,重温《红楼梦》荣国府如何“赏午”,文学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生动再现。这种浪漫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东方美学的传统,被效仿,被传播,被追慕。观赏国画、练习书法、品读诗词、手做粽子香包,不是与生活割裂的学习,更不是应对素质教育的另一种卷法,而是在生活中享受这一美学,过一种浪漫到骨子里的生活,这才叫中国人。那么,在这个六月,我们的交通人是如何找回中式浪漫的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