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4期 第218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08-01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小众长安
一门 一寺 一陵
新闻作者:文 / 图 贺 华

4b1.png

随着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的热映,长安再次聚焦了千万人的目光,成为人们竞相打卡的网红地。电影画面里的长安城,车水马龙,琼楼玉宇,令人神往不已。遗憾的是,千年前的长安城,“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然而,幸运的是,历史总算没有冷酷到底,在西安及周边,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些许可追寻的遗迹。大雁塔、慈恩寺、大明宫遗址……除了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地标之外,尚有不少不为人熟知的小众遗迹同样引人入胜,是我们窥探大唐帝国的另一扇窗。
新开门:六飞南幸的地标
在西安曲江,唐城墙遗址公园的东南角,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城门楼,它有一个小众的名字 —— 新开门。与宣武门、明德门这些如雷贯耳的城门相比,作为唐长安城门之一的新开门,名字的确让人感到陌生。甚至“新开”二字多少显得有些直白,丝毫不符大唐都城该有的威严气象。其实“新开”二字背后却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六月,遣范安及于长安广花萼楼,筑夹城至芙蓉园。”唐玄宗为了方便快捷得去曲江游玩,便下令在城南修筑御用夹城,同时在长安城南城墙新开了一个便门,作为夹城的南门,形成从兴庆宫至曲江池的“专用快速干道”。“新开”正是最直截了当的表达。“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唐朝大诗人杜牧用夸张的笔墨再现了唐玄宗天子驾六,浩浩荡荡的巡幸场面。新开门无疑成为长安城又一座崭新的地标,也昭示了唐玄宗新开盛唐气象的决心。
当年的新开门早已在历史的尘埃里灰飞烟灭。如今旧址上复原的城门,巍峨壮丽,气势磅礴。硕大的鸱尾,华丽的斗拱,犹如天上宫阙,美轮美奂。昂首仰望,恍惚间已穿越回那“九天阊阖开宫殿”的盛世图景!
兴教寺:千年佛骨的守护
西安南郊的少陵塬畔,一片花木深深中,隐藏着一处古朴幽静的所在。古树、红墙、高塔,一幅“古寺幽幽倚翠烟”的绝美画面。作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的兴教寺,建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个年头。如果说今天的兴教寺在西安城南的樊川一带还小有名气的话,那么与城里大名鼎鼎的慈恩寺、荐福寺相比,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追根溯源,兴教寺的诞生可大有来头。据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之后于慈恩寺专心翻译佛经。玄奘圆寂后,初安葬在白鹿原上。但由于白鹿原地势较高,抬头可望,时不时会引发唐高宗对玄奘的怀念感伤之情。这件事很快引起了武则天的格外关注。唐总章二年,奉武则天诏令,玄奘遗骨被迁葬至城南少陵塬,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大唐护国兴教寺”由此得名。玄奘传奇的一生最终在这里尘埃落定。寺内现存的五重方形高塔正是玄奘的长眠之地。
兴教寺当时的规模已无从知晓,但可以确信,在建成之初必定盛极一时。武则天笃信佛教,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推向鼎盛。玄奘之所以成为一代高僧,正是身处一个乘风破浪的年代,生前身后自然都会受到无上的礼遇。这座皇家修建的寺院,同时还肩负着“护国兴教”的使命。随着千年时光的洗礼,兴教寺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淡出大众的视野,安静地守护着原本的主人。
唐泰陵:霓裳羽衣的落幕
如果说新开门和兴教寺,代表了大唐盛世的辉煌,那么泰陵,就隐藏了大唐盛世的落幕。泰陵位于西安东北百余公里,从地理的角度看,它已不属于长安。但它与长安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埋葬着一位开辟长安荣耀,又亲手将它断送的帝王——唐玄宗。与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武则天乾陵的宏大与热闹相比,唐玄宗的泰陵显得偏远又安静,少有人问津。
“玄宗常谒桥陵,至金粟山,睹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其志而置山陵焉。”史书记录了唐玄宗谒其父桥陵时,发现并亲自选定这块风水宝地。泰陵因山而建,神道两侧石刻丰富,队列俨然。尤其是蹲踞的几尊石狮,经历千年风雨的剥蚀,仍旧昂首雄视,威武雄壮。还有石翁仲,文官持笏,武官拄剑,坦然相对。武官中更有高鼻深目的胡人,神情自若。但细心的人总会发现不同寻常的秘密。与桥陵堪称石刻精品的石狮相比,泰陵的石狮体型明显更小。石刻鸵鸟的高度也只有桥陵鸵鸟的一半。泰陵规制格局均仿效乾陵,却大为逊色。这些隐秘的细节,令人陷入深思,唏嘘不已!
由盛而衰,泰陵的石刻就是见证历史兴衰的晴雨表。在唐玄宗开元天宝期间,长安迎来了历史的高光时刻。“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但历史的剧情在天宝末期发生了戏剧的逆转。安史之乱惊破霓裳羽衣曲,爆发七年后唐玄宗便归葬泰陵了。“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煤去尽乌呼风。”繁华凋零,尽付青山。
在小众故事里回望千年前的长安,既有“碧树银台万种色”的盛世繁华,也有“九重城阙烟尘土”的大厦倾颓;在鲜为人知的“蛛丝马迹”里解读一段历史,既有“六朝旧事随流水”的兴废慨叹,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人生得意。《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与高适,两位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在长安交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壮志蹉跎也好,功名浮云也罢,终究都是为了长安的那一片月光!
 (作者供职于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