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5期 第218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08-04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盐马古道 变迁
新闻作者:■ 王 蓬



以盐易马、以茶易马是中国古代随生产发展与生活需要诞生的重要边贸。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此消彼长,交替更叠,边境贸易也经历时衰时兴的诸多变迁。
边境贸易起于何时?虽无具体记载,但早在先秦奴南下劫掠却与生活资料缺乏相关。牧区只产牛羊牲畜与毛皮,无法获得粮食、盐茶等必需品。“以所多,易所鲜”,以物易物几乎是古代先民必需经历的商贸阶段。《新唐书·陆羽传》中说“时回鹘人入朝,始驱马市茶”,表明唐时,游牧民族就开始用马匹与中原王朝交换茶叶。《宋史·食货志》所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反映出宋时茶马互市繁盛的史实。
元代蒙古统一中原,天下一家,以盐易马、以茶易马成为官家倡导的商贸活动。但到了明代,历史上的问题重新出现,退守草原的蒙古残部又时常南下劫掠。只好被动防御,有明一代大修长城,留下“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古语。这样又引发滥征民力,耗费财资,制造新的矛盾。再是对小股敌人进犯,长城尚起作用,但并不能阻止敌军大规模进攻,最多是蒙古骑兵在劫掠得手由于有长城不能马上逃离,被明军追上打过几次平手,或者是夺回被抢的部分物资。
据《明史》载,1542年,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鞑靼部可汗派遣使臣到大同向明王朝表示,他们不希望打仗,而是要求在边城开放“互市”。原因是草原缺的是食盐、茶叶和布匹,每次劫掠虽能抢到一些,并不能满足长期的大范围的人群需要。况且,因为劫掠,边境群众纷纷逃亡,所抢有限,还要冒着与明军作战的风险,自己也有不少伤亡,不划算,不如停火,开展边贸。可是双方敌对多年,恩怨难以化解,蒙古使臣几次都被杀掉,引发蒙古骑兵南下,攻陷古北口,再次围攻北京城,并在京畿河北一带大肆烧杀。痛定思痛,明朝君臣这才认真比较利害,终于在1570年正式签定“互市”条约,即“隆庆议和”。开展以“茶马互市”“盐马互市”为主的边境贸易。中央政府则专设盐马司、茶马司,配备熟悉情况的官员和通晓胡语的翻译担任通司来加强管理。
结果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边贸的展开,拉动了双方经济,著名的“晋商”就是起始于这次息兵戈而兴边贸中获得机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陕北“三边”除了产食盐,还有畜牧之利。相邻的内蒙、宁夏、甘肃也都是畜牧重镇。“隆庆议和”也给古老的盐马古道带来机迂和繁荣。据榆林方志记载仅是三边就有近十万边民参与驮盐贩马,驮盐贩茶的马帮驮队,使蒙古、陇右、宁夏的畜产毛皮集中于三边,形成兴旺发达的食盐、毛皮、茶叶、粮食市场。—批地处要路,沟通四方的集市,如新安营、靖边营、安边营成为“常市”。交易量和交易品种不断提升扩大。定边的砖井堡、定边堡、柳树涧堡、盐场堡,靖边的宁塞堡、镇罗堡、龙州堡等早年均是戍边要塞,是明王朝边防九镇之—的榆林镇北堡下属的驻军之地。由于“隆庆议和”息兵戈而开边市,早年驻军需求以及—些退役士兵捷足先登投入商贸,使这些军事要地无—例外地成为盐马、茶马、布马、粮马的交易之地,最终都发展为经贸市场。靖边的宁条梁镇,定边的安边镇都因食盐与毛皮的汇聚吸引了山西、河北、内蒙、山东、天津的富商驮队,形成“客商辐辏,民达十万”的商贸中心。甚至产生了民谣:“驮不完的宁条梁,填不完的安边城”。
这种繁盛—直延续至清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这时三边年产盐达67440石,盐马古道也四通八达,沿途均有客栈提供人马食宿,供销两旺,几乎可以供应陕甘宁边区及平凉、庆阳两府乃至远销关中、宝鸡、汉中等地。左宗棠亦把盐利充为军饷,为日后收复新疆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此观之以“盐马互市”为主的盐马古道可以起到外安抚边民,内充实军力驿力,活跃边贸的多重效果。这和今天抓出口贸易一样是件能够促使边贸上规模、上档次、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所以明朝的边贸政策为清代所延续。清代学者魏源评价:“隆庆议和”不仅平息明五十年之烽火,还开本朝二百年之太平,功莫大焉。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