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8期 第220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10-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与诗书在一起
新闻作者:文 / 高正旭


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今年的国庆长假我过得很幸福,阴雨绵绵、清茶一盏、好书一卷,颇有“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之感。
因为刚刚看完电影《长安三万里》。我重读了《高适诗全集》《王维诗全集》并把《韦应物诗全集》也读了大半。用八天时间走进三位大唐诗人的精神世界,让我这个跨越千年时空的读者沉醉其中,也让我用诗歌的视角,重新回味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其实如此高密度的阅读诗歌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是让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作为边塞诗人的代表,高适的诗歌大部分都给人一种山河万里、铁马金戈、热血沸腾的感觉。高适40岁之前穷困潦倒、虽然胸有锦绣却报国无门,人过中年,只能在一代名将哥舒翰的幕府中做个小小的掌书记。53岁的高适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走向历史的前沿,因平定永王之乱,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一跃成为辖制一方军民的淮南节度使,上马统兵、下马牧民,高适从一名无名小吏变为封疆大吏,又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蜀州刺史,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且在61岁时进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封侯的第一人。
当然,高适的一生最闪耀的不是他的军功、不是他的侯爵,而是从血液中流淌出来的大唐雄壮的盛世之歌,记住他的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英雄气概,记住他的是“万里不惜死,一战得成功”的大丈夫气质,记住他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歌咏。
我们可以想象落魄的高适在诗歌中寻求的精神慰藉,金戈铁马的高适在诗歌中镌刻的宁静,功成名就身退的高适在诗歌中记录着他的荣光,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不仅仅是高适内心涌动的豪迈情怀,更是他内心最为真切的精神自传。
在阅读王维诗歌的过程中,我冒着蒙蒙细雨重游了长安神禾塬的香积寺,雨中的古刹游人很少,在幽幽梵音中,漫步古刹,就如走进了千年前摩诘居士宁静世界。
与高适不同的是王维属于少年得志,二十一岁便进士及第,长安少年、白马翩翩。当然王维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总是那个宁静的在深山古刹间归隐的模样,殊不知宁静的王维也曾写下“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的豪迈篇章,也曾吟咏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长歌。我更喜欢作为摩诘居士的王维,更喜欢他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份空灵,更喜欢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清绝,更喜欢他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幽然。
行走在香积寺,我似乎突然对千年前的王维多了一份认识,在云水间、在古刹里、在梵音中的王维,是历经了繁华与离乱后,为自己寻找的一缕山水田园的清欢,这份清欢中,有一种不舍,也有一份无奈……
如果,繁华到清欢是一种转变的话,韦应物应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从香积寺返回时,我到长安韦曲拜访了一位朋友。今日的长安韦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就在这方土地上,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留下过一个显赫家族的印记。长安韦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家族,韦应物便是这个家族的代表性人物。
因为出生贵族,少年韦应物便成为了天子禁军金吾卫的成员,韦应物在诗中写到“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活脱脱一个纨绔少年。一场安史之乱,让他完全变了,发奋读书、清心寡欲,甚至写下了“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这样清冷至极的诗句。韦应物的《幽居》写到“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每每读到这首诗都让人心头一震,跋扈也罢、尊荣也罢、离乱也罢、幽居也罢,韦应物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坦然的、有尊严的、有所持守地活下去,或许读出这个味道,也就真正地读懂了韦应物。
八天的假期我和诗书在一起,时空便得到了无限的延展,或许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让人有所持、有所思、有所念……
 (作者供职于汉宁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