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古城寒意渐浓,一场细雨并不能阻挡我们去即将开通的丹宁高速公路东段(即丹凤至山阳段,简称“丹宁东高速公路”)采访的勃勃兴致。省交公路局门口集合完毕,八点三十分,中巴车准时朝着城东南的丹凤方向出发。
先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宽阔平坦、畅通无阻的沪陕高速,再是一段坑坑洼洼、沿河而建的乡镇公路,当车上有人说,竹林关到了,也就是我们此次采访的丹(凤)宁(陕)高速公路丹凤至山阳段的起点。我不禁朝车窗外望去,竹林关?好不诗意和优雅的地名。虽已至深秋十月,但见山峦层叠,河流潺潺,小雨过后的竹林关镇似被云雾笼罩,又像被刚刚洗刷一新,颇有几分神秘面纱被揭开后的清新与闲适味道。我不禁暗自感叹,如此奇险灵秀的地方,若不是有幸随省交通作协采风团莅临,若不是丹宁高速公路丹凤至山阳段即将开通,处在秦岭“深闺”的竹林关,我怎能知晓呢?
莫怪我孤陋寡闻,竹林关于我是陌生的。既然有缘来此地,我还是打算趁机多看看,多实地了解了解。竹林关,顾名思义,必然和竹林有关,又与交通要道、军事关隘不无关联。清代至今,几经沧桑,这里已然成为国家自然保护的示范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取水之源,陕、川、鄂三省的康养之都,吸引着无数游客观光游览。竹林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远近闻名。作为长安城通向东部的关口要塞,不禁自问,它所处的位置举足轻重,我这次又岂能忽视得了呢?
这是一条被列入陕西“两环六辐射三纵七横”高速公路网新规划的18条联络线之一,命名为丹宁的高速公路。这条高速不同寻常在于,它横贯陕西秦岭南麓的一条重要的东西向大通道,起点就位于我脚下的丹凤县竹林关镇,途经山阳、镇安两县,接入安康境内的宁陕县,与沪陕、福银、包茂、京昆、十天等高速连通。虽说只有38.52公里,投资预算61.4亿元,在整个纵横交错、通江达海、密如蛛网的中国高速公路版图上,丹宁高速丹凤至山阳段并不算长,但它对于打通陕南交通,完善区域交通路网,助力乡村振兴,擘画时代蓝图意义非凡。站在深秋的竹林关,我已无意于眷顾周围的山峦叠嶂,秋色斑斓,也不再怡情于丹江与银花河泛起的碧波。我愿把更多的目光,投注于这条即将开通的高速公路上。
路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但对于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高速公路的便捷、快速、环保、安全等优点多不胜数。但当我们驰骋于高速公路之上,又有几人想到过为建设高速公路而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舍家离子、餐风露宿、挥汗如雨,背后付出的几多艰辛我们怎能体会得到?而当一条高速公里正式开通,这些建设者们早已转战异南北,开赴至另一个也许条件更为艰苦,但更需要他们的地方,进行新一轮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山水无言,岿然如是。人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一切智者与勇者在大事情上,总是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修建高速公路无疑就是一次壮举,一件大事。在丹宁东高速公路承建单位中铁五局、十二局、十八局三个标段项目部负责人带领下,我们采风团一行十余人不知过了多少座大桥和隧道,先后在竹林关西枢纽、土门出入口、中村出入口、高坝南枢纽等几处重要施工路段停了下来。我真切体会到“城因通达而兴,人因路通而旺。”丹宁东高速公路修得真好,只待验收通车的那一天。在项目部负责人的每张脸上,我看到的是他们满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刹那间,我忽然觉得秦岭深处最美的,仿佛不再是大自然赐予的田园山水,旖旎风光,而是这些把大情大爱无私而忠诚地书写在大地上的建设者们。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接触的一个小伙子叫赵明宇,湖北天门人,曾就读于吉林的北华大学,看上去年纪轻轻,瘦弱文气,满脸笑容。但交谈中才知道,他已有17年工龄,如今担任中铁十八局丹凤至山阳段高速公路3标项目部总工程师。参加丹宁东高速公路建设两三年来,赵工对于这里的熟知程度可以用“了若指掌”来概括。他指着高坝南枢纽工地告诉我,这里是丹宁高速接入福银高速的重要枢纽,也是丹宁东高速一处控制性工程。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当时施工难度相当大,村镇相连,人口稠密,大山与大山之间空间狭小,很多大型设备根本无法进入,但项目部负责人和工人师傅还是想方设法,多次论证,攻坚克难,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既不影响福银高速正常通行,又对附近村庄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化的情况下,这项工程最后如期完成。
快要离开高坝南枢纽时,赵明宇告诉我,在这呆了快三年吧,还挺喜欢这里的,环境好,气候清新,和高坝店镇附近居民相处得也还不错。关键是亲眼看到荒郊野岭修建起这条崭新的高速公路,心里无比自豪。这项工程快结束了,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后就得去另一个工地,要离开这里,还有点不舍呢……像赵明宇这样以工地为家,以建设为业,坚守最基层的一线,在丹宁东高速公路工地何止一个两个呢?当我问他,你常年在外,家里不埋怨吗?一家老小远在湖北老家怎么办?他调侃自嘲说,为人筑路,为己筑梦。呵呵,没啥,习惯就好。
在采访过程中,我还记得来自中铁五局一个90后的小姑娘为招呼我们忙前忙后。她话不多,是黑龙江人,大学时就读于安徽建筑大学,毕业后任职于中铁五局长沙分公司,因工作需要来到丹宁东高速公路项目部。从出生地到读大学,再到工作单位和项目驻地,这个小姑娘的足迹差不多快跑了半个中国。她的名字我不清楚,但这样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90后、80后大学生,在丹宁东高速公路项目部比比皆是。
丹宁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亚宇,一位标准的干事业的湖南汉子。常年忙于工作,奔波于野外,皮肤晒得黝黑发亮,热情洋溢的笑声难掩变白的头发。他对于整个丹宁东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设应该如数家珍一般,可惜活动安排得比较紧凑,一直没机会和他单独交流。而一则题为《闪耀一线的“架梁先锋”——丹宁项目一工区工区长贾平》的先进事迹,同样引起了我的关注。贾平那种“拼命三郎式”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令我暗自钦佩。他是丹宁东高速项目的典型代表,更是成千上万名参与祖国交通建设的工人师傅的真实缩影。也有些可惜,采访中没能遇到他本人。
因为工程接近尾声,很遗憾,此行没有看到建设者们热火朝天、分秒必争的大干场面。根据几个项目部负责人途中介绍和所发材料,想深层次挖掘更多一些丹宁东高速项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仍觉得意犹未尽。依靠这种简单采访和负责人所说的去想象发挥,而形成的文字可能带有一定局限,不够深入、透彻和生动,但所幸我能双脚踏上这条“黄金之路”,心里异常踏实而沉稳。
如果时光倒流,让我重新选择一次职业,我愿学一些与建筑相关的专业,与他们一道奋战在工地,挥汗在一线,奉献在岗位,把青春年华倾洒给祖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可现在,当我遥望着错落有致的村庄、田野,望着晴空下雾霭渐渐散去,流云浮过山巅,宛若飘带的高速公路伸向秦岭更深处,我感到自己此生的职业与修路无关,只有在“前人栽树”的基础上,享受“后人乘凉”。可此刻,又转眼一想,有巍巍秦岭为丹宁东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作证,我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昔日劳作的现场上,那些或细微或庞大处的感动,我手中一支笨拙的笔怎能描述得尽?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家在关中东部农村,自打我懂事起,就感到出行交通的便利。因为我的家乡陇海铁路穿越而过,310国道畅通无阻,大华公路连接南北,西去西安,东去运城三门峡,南下洛南,北上大荔都很方便。而随着1999年10月西安至潼关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2010年2月郑州至西安的高铁开通运营,要出一趟远门几乎说走就走。那时,我从未想过家乡背靠的秦岭商洛那边交通是什么状况,也觉得那边和我生活没多大关联。但我的这种狭隘与自私,多年之后被飞速发展的交通彻底颠覆了。陕西的高速公路几乎连线成网,连网成片,商洛,这块钟灵毓秀之地,近年道路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不断加快,达到县县通高速,终于让天堑变通途。而丹宁高速丹凤至山阳段通车后,沿线一带居民去商洛、西安,去河南、湖北,举步可达。如果澄商高速韦罗段向南延伸越过秦岭,从我的家乡华阴去商洛,将不再绕道西安,或九曲回肠般地经金堆城走242国道。
之所以写这么一段小插曲,是因为随着时代变迁,高速公路对我们老百姓越来越重要,深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丹凤、山阳居民来说,丹宁东高速公路的建成,自然是一件造福百姓、功德无量的事情。
采访期间,走一路,看一路,不停地询问、交流,仿佛看不够、问不完,或许都是“因为注目,所以瞩目”的缘故吧。当天傍晚,当我们抵达山阳县城,已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之时,38.52公里外,我们采访的起点——竹林关遥遥地在我们身后。
也许,某一天当我再次经过丹凤和山阳,我泛黄的记忆会被一条高速公里而迅速激活。那些建设者们可与秦岭并肩而立,与日月星辰同日而语的伟岸身姿,也将永远挺立于秀美山川与滔滔江河之间。而这条路,就叫丹宁东高速公路;这些建设者们,就是中铁五局、十二局、十八局那些我记得或记不得名字的人们。
第四版
< 上一版
从竹林关 出发
新闻作者:文 / 王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