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期 第222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12-22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母亲与冯家山水库
新闻作者:文 / 祁军平



上世纪六十年代,岐山县祝家庄周边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官庄官庄,年年没粮,大人受穷,娃娃不当(可怜)。”缘于土壤是砂质土,耕种土层较薄,下面多是砾石,官庄村稼十年九旱,年年粮食歉收,打的粮食只能维持半年,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全村人普遍日子过得很恓惶。
我的母亲就出生于官庄村,她是一个普通的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是我大舅一手拉扯大,为了给二舅娶门亲,母亲17岁便嫁给了十里外的父亲。
我的父亲兄弟三人,当时还没成家,听母亲讲那时候我爷早早过世了,我奶奶还健在,为了生计我的父亲18岁招工去了陕南架桥修路,三爸参了军。大伯生育了三儿两女,母亲说她和我堂兄(大哥)同岁,她嫁给我父亲的时候我堂兄还在念书,而懵懂的她已嫁了人家。那个年代养活一家子人,全靠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挣了工分年底公社才给家里分口粮。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母亲并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到了七十年代初,毛主席提出:“水利是农田的命脉,只有兴修水利才能丰衣足食。”也许是尝尽了靠天吃饭干旱的苦头,1971年,我的母亲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农村妇女,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孙家大队前往凤翔冯家山修水库的队伍。
由于村子距凤翔冯家山有五十多里的路程,凌晨五点母亲拉着架子车和铺盖卷跟随孙家公社民兵小分队向冯家山出发了。当到了时已快到中午时分,只见冯家山到处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派热闹的景象。没处住,大家齐动手,便在半山腰挖了一排排窑洞,在脚底铺上一层麦草,铺盖卷一铺晚上七八人挤一孔窑洞,大姑娘、小媳妇睡通铺,吃的是胡汤和高粱面粑粑。
由于那时候工业还不发达,修水库全凭人力,男的青壮年负责挖山取土、夯坝,女的负责拉架子车运土填坝,年老的负责给架子车装土。
那一年,母亲满怀豪情地与大家人一起投入了冯家山水库的修建。他(她)们早出晚归,男人们挥舞着?头挖山取土,女人们则拉着沉重的架子车运土填坝。年老的人们则负责给架子车装土,大家齐心协力,以勤劳和智慧共同建设着这座大坝。
在那个年代,修水库全凭人力,男人们挥舞着铁锹挖山取土、夯坝,女人们则负责拉架子车运土填坝,年老的人们则负责给架子车装土。每天,母亲和其他队员一样,早早地起床,吃过饭拉起沉重的架子车上工地,当有人给驾子车装满土,她便把绊绳搭在肩膀上,双手抓住架子车车辕,弯腰弓身,把满满的一架子车土拉到几百米远的坝上,再撑起车辕倒掉土。如此往返,不敢停歇,不大一会便口喘粗气,汗流浃背,半月下来肩腰酸腿困,肩膀也勒出了两道暗印。白天劳动挖土、拉土,晚上组织开会评比。那个年代重男轻女严重,大多女孩子家里不让念书,听母亲讲同去的 15 岁“存儿姐”经常因身体瘦弱,拉不够 100 趟而晚上在被窝里偷偷哭泣。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她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但是她们却没有一点的怨言,她们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让这片土地能够得到更好的灌溉。
在冯家山的水库工地上,母亲和队员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虽然条件艰苦,但她们毫无怨言,从不气馁。她们晚上回到简陋的窑洞休息,那里没有舒适的床铺,只有硬邦邦的麦草铺和薄薄的棉被。但这些并没有让母亲感到疲惫和沮丧。相反,她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友谊和难忘的回忆。
如今50年过去了冯家山水库依然屹立在那里像一座永恒的纪念碑见证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些人的奋斗和牺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我的母亲已经年迈,然而她仍然时常回忆起那段尘封的记忆,在冯家山水库工地上度过的日子;那些辛勤劳动的日子;那些与队友们共度的时光;那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时刻……而母亲的故事和冯家山的精神也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作者供职于麟游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