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4期 第222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12-26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站在桥上看高坝
新闻作者:文 / 图 周迎春

4b2.png 

交通作协组织作家开展交通发展成就采风活动,赴丹宁东项目采访的最后一站是高坝南枢纽,这是丹宁高速与福银高速交汇连接的互通立交,施工单位介绍说:高坝南枢纽包含6座匝道桥,1座拼宽桥,9座涵洞通道,其中桩基187根,墩柱140根,盖梁74道,预制箱梁49片,现浇梁15联,钢箱梁2联,土石方挖方17.9万方,填方6.9万方,立交用地156.165亩……
深秋时节,雨后初晴,傍晚的凉意变成了冷飕,随着一阵山风拂过,大家都不觉裹紧了衣服。听完施工单位的介绍,有些人开始了采访,有些人谝起了闲传,有些人忙着拍照片。此时看到的,的确都是美景,远处的山上层林尽染秋色如画,近处的村落烟雾袅袅一片祥和,左边的福银高速车流不息忙而有序,右边的丹宁高速基本建成正在收尾。而我站在新修的匝道桥上,望着眼前的高坝集镇,除了对往昔的回忆以外,还多了些对高坝老街的想象。
高坝我曾去过几次,第一次大概是二十年前,到梅子岭采访十里碥道班班长,他是省上表彰过的学雷锋先进。出山阳县城往东,经过的第一个镇子便是高坝,然后在银花向南拐上了银花至照川公路。那时的银照路还是一条砂石土公路,弯急、路窄、车稀少,十里碥段一二十公里几乎没有人烟。虽是阳春三月,路边仍有积雪,尤其雾气中那座高大的石人,给人印象深刻。
石人高约十余米,位于梅子岭山腰银照公路旁,远看,像威严的将军、沧桑的老者、问天的神仙,也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望夫归来的少妇,惟妙惟肖,蔚为壮观。据说这座天然形成的石人,在此屹立了至少五万年以上,留下不少美丽传说。然而,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那次采访的不容易,因为道班班长的寡言程度,可以堪比这座历经风雨、巍然无语的石人。
只会干不爱说是公路人的性格,这个我早有体会,也早有心理准备,但那次采访还是让我体会到“铺路石”这三个字,不单是对公路人的比喻、形容或者赞誉,而是真切的写照和等同。无论我问什么、说多少,他都以点头、摇头,或者“嗯”“啊”“呵呵”作答,甚至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像是没听见,又像是没听懂。交通局同去的人问他,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然后就沉默不言。
为打开话题,我们围着火炉烤火,聊了些天气之类的事,他要去做饭,我们也没有阻拦,我想着,吃饭可能会拉近距离,也是打开话题的好机会。然而事实证明,我高估了我的预判,也低估了他的寡言程度。
围着火炉,每人端上一碗面,我依然用材料中提到的事例引导他,想让他的讲述还原事情经过和现场,想从他的言语里捕捉一些更为生动的细节,找到一些更为鲜活的事例。整个吃饭过程,我依然一无所获,让我们更加意外的是,他吃完饭便扛着铁锹要上路干活,说路上有些掉落的石头得赶紧清掉,不然不好走车,情急之下,我们也拿起铁锹跟他上路。到了路上,他不让我们干活,但言语却逐渐多起来。通过交谈我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那些故事,都很生动,也都很感人。
盖道班房缺钱缺料,他就从自己家里拿、亲自动手盖;接水接电没有经费,他就自己打井埋管、自己栽杆拉线;一辆客车翻下百米山崖造成二十多人死伤,他一个一个将其从乱石沟中背回路上;大雪封山车辆受阻,他将受困司乘二十多人带至道班并为其生火取暖、做饭留宿;晕倒在路上磕破了头皮,他只是简单包扎后又继续上路干活……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三个字是“没办法”,诚如“铺路石”一样,既然选择了路,就得勇于担负、默默承受,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毋庸置疑,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那次山阳之行,还让我记下了高坝、银花、照川、鹘岭、梅子岭这些地名,觉着这些地方跟那座石人和道工一样,都有故事,都值得驻足细赏,认真品读。后来修建商漫高速,我又去过几次高坝,因为鹘岭隧道北口就在高坝南边的鹘岭沟内。鹘岭隧道长约5公里,是全线最长隧道,也是商漫的控制性工程和项目宣传的重点。每次去,虽然都只是走过路过未在高坝停留,但我却了解到不少关于高坝、鹘岭、鹘岭隧道南口僧道关以及商漫沿线很多的人文故事。
“度险仍逢雪,艰危顷步中。鹘飞犹自苦,人足故难通。九折羊肠外,三休箭筈东。西南望天柱,聊复慰途穷。”鹘岭位于山阳中部,东西走向,属秦岭东段支脉,历史上曾是秦楚、宋金的国界。一直以来,鹘岭为山阳往南的交通障碍,尤其是下雪天,本就曲折的山路更加难走,北宋文人张舜民这首《鹘岭》诗,不仅记述了道路的艰险、行进的艰难,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愁苦之绪和惆怅之情。类似的还有秦凝奎《踰鹘岭》诗,“嶙峋石磴几人攀,栖鹘朝朝自往还。顾语劳劳亭上客,前途更有十回难。”
秦凝奎时任山阳知县,曾主持编纂了山阳第一本县志,他诗中的“十回难”是地名,今称“十回碥”。相传昔有蛮王率众十万据此,宋太祖遣杨文广前去征讨,连攻十回都难克之,故名。鹘岭有大小之分,高坝段为大鹘岭,黄土包段为小鹘岭。经高坝越大鹘岭通僧道关的山路,被《山阳初志》誉为“往漫川丰阳关之正道”,称其“石磴盘迂,号为崎险。”尤其是“十回难”路段,更加险阻难行。秦凝奎《十回难》诗曰,“经此行人尽蹜蹜,看来逸骥且跚跚。九回绝壑去犹返,始信非欺蜀道难。”
翻越大鹘岭的古道后来被山漫路取代,山阳至漫川公路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县城至高坝店、黄土包然后南逾小鹘岭,经僧道关、石窑子、碥头溪到漫川关。现如今,更有福银高速贯通南北,鹘岭隧道使曾经的艰难翻越变成了快速穿越。经高坝、银花、十八盘、大岭、天桥至照川的羊肠小道,是翻越鹘岭通往照川的捷径,大岭西邻梅子岭,北濒响当河,南傍天桥沟,山壁陡峭,山势巍峨,上世纪六十年代,沿此路修通了银照公路。鹘岭山下、沿银花河东出山阳的古道也一样,后来被345国道和丹宁高速取代。这条经高坝、中村、银花、土门至竹林关的人行大路,是山阳的东西干道,到竹林关后走陆路可到商南,沿丹江走水路,上可达丹凤、商州,下可至河南淅川、湖北襄阳。
无论是南去的路还是往东的路,几乎都得经过高坝,高坝也因此成为山阳东部重镇。位于鹘岭北麓、银花河畔,地处鹘岭沟与银花河交汇处的高坝,全称高坝店,由高妈店转音而来。相传秦楚战争期间,秦军在鹘岭沟口用草绳作桥,过桥后翻越秦楚边界鹘岭,一举击败楚军,楚亡归秦,后人将此地命名为草桥关。西汉末年,刘秀遭王莽追赶逃难至草桥关,乞食途中晕倒在一店前,店主高妈将其救下,刘秀当上皇帝后,亲笔为高妈的店铺题名“高妈店”。也有人称,高妈店之名始于明代,乃一高姓老妈在此设店,人称高妈店。
高坝店也被写作高八店,是山阳古老集镇之一,明清时期以开骡马店著称。清嘉庆《山阳县志》载,“县治正东市镇,惟高坝店为大,中村、银花次之,铺户多至一二百家。”但在寻找陕西古桥、古关隘过程中,除新编《山阳县志》有高坝店“古名草桥关”、高氏“明代居于本县草桥关”的简单记载外,我没有找到高坝草桥、山阳草桥关的任何资料,甚至历史上有名的鹘岭关具体在哪,至今也无定论,或许鹘岭关就在高坝店,又或许在鹘岭山顶、鹘岭南麓,也或许根本就不在山阳境内。但这并不影响高坝对我的诱惑。
采风结束月余后,我再次去了高坝,一方面,为丹宁高速拍些图片、视频资料,另一方面,去看看我曾站在桥上望到的那片集镇和高坝老街。高坝老街宽约8米,长约180米,古香古色,沉静古朴,明清木板建筑式样的铺面保存基本完整,一条水渠穿街而过,尤添灵气和韵味,流水引自鹘岭山泉,可以淘米、洗菜、洗衣、饮马,也可以用作消防。街上的程豫故居是省级文保单位,也是街上居民推荐的打卡点。程豫可是高坝的名人,咸丰六年考取进士,历任山西徐沟知县、解州知州、大同知府、山西按察使,后调任四川布政使。
从曾经的羊肠小道到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从结草为绳搭建草桥到如今两条高速交汇的互通枢纽,历史走过了两千多年,道路等级有了质的飞跃,但不变的是南来北往交通的依然繁忙。看完高坝老街,我又回到高坝南立交桥上,一边是福银高速疾驰的车流,一边是静等车流的丹宁东高速公路,我想,这应该是最后的机会能站在桥上看高坝了,等丹宁东高速公路真正投入使用后,车是不能在桥上停留的,人更不可以上到桥上。高坝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交通,我相信,随着丹宁东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高坝在便捷交通的强力助推下,会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美!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