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少雪。空气冷得发脆。好多年没有感到这般刺骨的冷了。尽管穿了最厚的羽绒服,里面套了最厚的保暖衣,但在寒风中依然感到身体里的热气在一点点往外散。老妈在家穿起了自己缝制的棉袄棉裤,整个人臃肿了不少,但她感觉,真的不冷。天天早上六点多跑出去锻炼,竟一点儿没有因为这寒冷的天气而畏惧过。在她的认知里,棉花做的棉衣服是最保暖的。
小时的我,农村长大。每及冬季,都全副武装,家里早早的让穿上棉衣棉裤。那棉衣棉裤,因为棉花发胀,布的约束,整体支棱得硬邦邦的。刚穿上时整个人被捆得犹如一个机器人。所有的弯腰、腿打弯都做不了。那时真的对于棉衣有着无可奈何的抵触。但天冷,教室没暖气,保暖全凭这棉衣棉裤外加棉鞋。于是在刚进入冬天时,每次跑操看到同伴们僵硬的跑姿都让人忍俊不禁。在这种棉服的裹挟下,尽管不能再玩丢沙包,跳皮筋等灵活性的运动,但每及下课,同学们相伴在太阳坡里晒暖暖。更有那调皮的男同学怂恿着挤暖暖。于是不论男女大家一起,找了暖和的墙角,排队站好,挑头的一声令下,都朝着墙角一个挤一个。哄笑声中挤得热火朝天,居然就真的感觉暖和了不少。
农村的雪似乎下的很大,仿佛永远是一觉醒来,大地一片白茫茫。于是这样的冰雪天地便有了更好玩的——踩雪。有点坡度的小路被踩得光溜溜,俨然一个天然的滑滑梯。放学后,这便成了我们玩耍的一个新场地。排着队一个个溜下来,又连滚带爬的再来一次。等到天黑,家人在村头呼喊时,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棉鞋已经湿的不成样子,灰溜溜的回家去。当然,又少不得家长的一顿说。自己理亏,悄悄地拿了湿掉的棉鞋塞在炕口边上,等着炕里的温度慢慢把它烘干。但常常都是家长拿着在火炉边慢慢烤,直到里外一起暖暖的才放在炕边。
那时的冬天,夜,似乎格外长,印象中的上学都是顶着月亮去的。早上去早读要自己带照明设备,条件好的拿个蜡烛,一般家庭都是拿了煤油灯去。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撒了油,掉灯芯,不然就要摸黑读书了。一堂早读下来,各个顶着煤油灯烟熏得黑鼻头。你笑我,我笑你。但,那一蝇灯火却承载了我们温暖的童年生活。
冻疮是那个年代的标配,每个孩子尽管有家里做的桶袖,但那手,也是冻得黑紫,发胀,有的甚至开裂。每到天气暖和时,那冻了的地方更是奇痒难耐。忍不住抓,便会抓破,痛苦至极。于是晚上,家里便会拿了干了的辣椒杆,茄子杆等熬了滚烫烫的水来让泡手。开始泡时,滚烫的水烫的冻手又开始痒,家人一边呵斥忍住,一边不断地用水帮着搓洗那冻疮的地方。慢慢的竟不痒了,而且感觉到一股暖暖的、辣辣的,顺着手的方向往上不断蔓延。
今年的冬,久违的严寒。人们似乎已然忘却的曾经的冷,也许是年少本就不觉得冷。只是不经意间,一个小小的触动便唤起心底的记忆。那种寒冷,却实实在在温暖了一代渐进老年的孩童的心。 (作者供职于耀州公路段)
第四版
< 上一版
暖冬记忆
新闻作者:文 / 刘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