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9期 第222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1-12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辋川,王维心中的桃花源
新闻作者:■ 贺 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东晋陶渊明在诗中将自己辞官回乡后的日常生活勾勒成一幅乡村田园的生活画卷,激荡起后世无数文人士大夫心中蠢蠢欲动的归隐梦。李白、白居易、王维等大诗人,都曾有过隐逸山水的经历。而与陶渊明彻底告别官场不同的是,王维在仕宦与山水之间作了一个折中的选择。既身居庙堂之高,又心系山水之远。进退之间,长安的宫殿是不负君王社稷的舞台,辋川的山水则是他安放内心灵魂的桃花源。
辋川,王维诗意的栖居之地,是否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了呢?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它因为什么牢牢吸引了大诗人的目光?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按图索骥,不难找到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南十余公里的山谷之中,确有一处风景绝佳之地,今称为辋川镇。山谷中人烟稀少,翠峰叠嶂,溪水淙淙。随处可见诗人笔下描摹的“清浅白石滩”,时不时还会冒出令人欣喜的“清泉石上流”。可知“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之句所言不虚。眼前如画的风景,让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王维当年选择隐居之地的独特眼光。路旁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相传为王维亲手所植,用它粗壮的腰围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由来的久远。附近不足百米之处,蓝田县政府所立的“王维墓”石碑,似乎更加笃定地证明了这里与王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个山西人,王维没有落叶归根,而是将自己的长眠之地选在辋川,生死相依,足见他对辋川有着特别的执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辋川名字犹存,山水犹在,与王维有关的历史遗迹,却大多已灰飞烟灭。该如何探寻与感知专属于王维的辋川呢?轻轻翻开诗书画卷,辋川的模样渐渐清晰起来。王维在他的《辋川集》中,以东坡评价的“诗中有画”的方式,呈现了景色各异的辋川二十景: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单从一个个灵秀隽永的名字上体味,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了。《新唐书·王维传》中也不乏记载:“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游、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现今流传于世的多个临摹版本的《辋川图》,大多描绘了相似的场景:亭台楼阁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古朴端庄。林深木秀,流水蜿蜒。画中人弈棋对饮,投壶流觞。与诗中的景致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俨然一幅超凡脱俗的世外桃园图景!
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尚在朝廷任职的王维,将他的另一个家安置在风景秀美且距离长安不远的辋川,称为辋川别业。春有“村边杏花白”的万物萌发,夏有“临风听暮蝉”的山野趣味,秋有“空山新雨后”秋高气爽,冬有“开门雪满山”琉璃世界。不妨大胆想象一下王维曾在这里度过的闲适与风雅。他或许曾在文杏馆煮茗烹茶,在临湖亭把酒言欢;也或许在竹里馆弹琴长啸,在木兰柴坐看云起;又或许在宫槐陌参禅悟道,在南垞吟诗作画……或“独坐幽篁里”,或“轻舸迎上客”……
王维幼年聪慧,少年得意,是“岐王宅里寻常见”的贵族宴会的座上宾,十七岁就写下成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凭借才华二十一岁时一举登第,任职太乐丞。但命运的过山车很快将他带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济州成为一名仓库管理员。五年后重回长安,但仕途暗淡,毫无起色。三十岁痛失爱妻,更遭遇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沉重打击。三十五岁时得到张九龄赏识,官拜右拾遗。正要一展抱负,却又被李林甫排挤出京城。之后的官场生涯一直不温不火。宦海的沉浮,官场的内耗,人生的无常,佛法的感召,王维大概带着几丝疲惫,几缕厌倦,几多无奈,几许希望,几分参悟,来到辋川,开启了他人生下半场半官半隐的生活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精神乐土。作家毕淑敏写道:“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大约王维在辋川找到了他最佳的生命体验,抚平命运的波澜,与俗世和解,在山水的家园,云淡风清,白衣袅袅。
有人说,王维最美的诗都给了辋川。“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的天地辽阔,“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的意趣盎然,“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的静谧幽深,“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的瑰丽绚烂……正如王鏊《震泽长语》中的评价:“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 辋川,秦岭山脉众多山谷中的一处,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的笔墨中迎来它的高光时刻,令古今多少人心向往之。
正是这样的钟灵毓秀之地,给王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与创作灵感,更打磨出王维心向菩提的笃定信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悠然自得,“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顺其自然,“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宁静淡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机深邃……无不透露着王维淡然的处世哲学和空灵的禅味意境。不得不说,王维塑造了辋川,辋川成就了诗佛。
王维是幸运的。一千年多后,长安已是水泥的森林,车流的海洋。“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与曾经的王维有着一样的疲惫,相似的厌倦。如何才能找到放逐身心的桃花源呢?我们心中神圣的“辋川”又在何方呢? (作者供职于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