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陕北这场迟来却依然厚重的大雪之夜重温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在物资不那么丰富的千禧之年,偶得这本回族情感命运与观念习俗的书,一经翻阅就爱不释手,三个晚自习就通读了一遍,随后伴着紧张的高中时光,反反复复沉沦其中。单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场悲剧故事,但内容精彩、结构新奇、情感真挚以及民族特色足以让人忽略它的结局。大雪之夜,静谧而神奇,我看了看窗外借着灯光翩然舞动的雪片,打着卷儿在隆冬里追寻消殒的宿命。伤感之余,想着次日冷冽刺骨的寒风,瞬间觉得此刻酣然入睡的孩子、温热的暖气、柔和的桌灯,连同手里捧着的这本《穆斯林的葬礼》都是岁月静好的写照。这本小说以“月”和“玉”开头交叉命名的形式,采用顺序和倒序交替的手法讲述女主人公新月和她的父母辈、外祖父辈的家族兴衰、婚恋发展、命运沉浮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变迁、民族观念、习俗礼仪等故事,把回族人的信仰、情感、礼节通过人物的命运起伏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没有磅礴的气势、浑厚的背景,甚至人物情感的扭曲、世俗观念的桎梏备受争议,但穆斯林对信仰和感情的虔诚感人至深,叙述手法和对回族生活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笔触细腻,不愧是具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学生时代读这本小说,总是沉迷在新月的求学经历和感情交错中,一半是向往,一半是摒弃。向往新月良好的家世、宠溺的父兄、少女的才情、情投意合的恋人加老师;摒弃她不合常理的恋情,甚至认为她继承了母亲有违伦理的基因,扼杀了纯洁深邃的师生之恋。或许那时的我和新月一样简单纯粹,一样向往美好,只是我不具备她的勇敢。如今看来,新月生母梁冰玉与父亲韩子奇的恋情才是真正诟病之处,新月是这段感情的产物,她延续了生母的美貌和优秀,吸引了同样优秀的楚雁潮,却被恪守封建传统观念并有感情创伤的“母亲”挡在幸福之外。新月始终处在家庭的风口浪尖上,也处在整部书的核心位置,给予八九十年代释放个性、追求爱情的年轻人极大的鼓励。如今是人人获得自由恋爱权力的年代,世人更倾向于追求三观正确、道德高尚和家庭幸福,难免觉得这部书有时代的局限性。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更热衷在字里行间寻找语言的优美、感情的充沛和情节的跌宕。还好,有这样一个属于文学美梦的雪夜,可以在纯洁的梦想、凄美的爱情和痛苦的命运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与寄托。 (作者供职于绥定分公司魏家楼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