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檬:大都会与8平米
《东京八平米》的作家吉井忍,与另一位我喜爱的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有部分相似,都曾多年旅居海外,擅长描写细碎的人间烟火。
吉井忍离婚后孑然一身离开中国,回到阔别20年的日本,苦于赶末班车的狼狈和回偏远家乡的长途跋涉,她搬到东京一间租金便宜的四畳半老破小里居住。过起了一边是8平米,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的蜗居;一边是遍布五光十色的展览和电影、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各有特色的钱汤、喫茶店、荞麦面店、交通四通八达并提供相当多临时职位的大都会生活。这逼仄的小屋摇身变成了梦中情房。八平米外的无限延伸,是整个广袤无垠的世界,充满包容性和新奇感。
令我印象深的是,年老体弱的大泽先生抚擦着年代久远已无配件可换的咖啡机,感慨不知两者谁先离去,物哀之美跃然纸上。时间的洪流不可违逆,良辰美景转瞬即逝。钱汤维修困难,正在渐渐减少。错落于大街小巷的百年老店,疫情后摇摇欲坠。大泽先生说:“你别担心,总能找到替代我的。”吉井忍在大泽先生弥留之际,郑重地进行了漫长的告别。
路还长,一切终将过去,没必要介怀。应了西班牙谚语“我全部的野心不过是自由一生”。一切都是体验和经历,化做春泥护花,变成来日滋养我们生长的力量。
(作者供职于宝天分公司宝钛收费站)
郭树塬:滚石不长苔藓
我很欣赏吉井忍书中引用的那句话“滚石不长苔藓”。她是一个喜欢行走的人,从东京到台北,从巴黎到克拉科夫,又从马尼拉到上海、北京,她的人生就是在行走中度过。她既会欣赏他人稳定的生活方式,也乐于享受永远在路上的自在心态,理智与自由在她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东京八平米》是一本接地气的散文集,吉井忍像是与朋友闲话家常一般,告知读者她是如何选择住进一个仅有八平米的房间,如何在其中圆满平衡工作、生活和情绪的。
与如今主流观点不同的是,吉井忍对住所的要求不高,她更倾向于把钱花在看展览和电影上。她没有买房的打算,因为过着“滚石般”的生活,一个固定的居所于她而言反而是一种浪费。她接受小房间带来的部分麻烦,也会发现小房间的种种好处,最重要的是可以减轻生活负担,让她安然享受生活中的其他乐趣。
更多的人会追求一所城市里的房子,一辆崭新的车,一份足够稳定能养活一家人的工作,这些追求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物质需求。但人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个人能力的提升远远追不上理想的进化,期许就化为压在后背的重担,使人长期处于焦虑之中。
降低生活中的部分要求,提高个人生存质量,这是属于《东京八平米》的生存智慧,也可以成为我们经营生活的参考。欲壑难平,便不去填,修剪欲望的枝丫,只延展需要的部分,适宜的风景就能自然形成。
(作者供职于富平管理所)
王昕玥:朴素的生活之诗
翻开《东京八平米》是在旧年五月末的一个傍晚,难得一个闲暇日子,就着暮春黄昏的淅沥雨水,把这本小书读完了。书的行文简洁流畅,没有华丽的遣词造句,一如作者所倡导并践行的简朴生活那般,也像汇入房间的雨水气息那样令人舒畅。
家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头顶上方小小瓦片,它可以流动至整个城市。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足以给人内心安宁的快乐。
她将生活延伸至广阔天地,漫游东京的繁华街头。在漫游中,她听过一则叫《找幸福》的日本传统曲艺 “落语”,这则落语简洁优美、朗朗上口,大致意思是:听人们说,在山的深处、天空的远方,有“幸福”之所在/我踏上一趟旅程,苦寻未果,流泪而返/人们又说,在山的更深处、天空的更远方,有“幸福”之所在/而山路上的和蔼老妇,冲我笑着点头/“过了这边的两座山,到达更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种叫‘幸福’的东西。”/“它们雪一样洁白,浑身毛茸茸,你一见到它,就想抓住它。”/“我在草原住了三年,怎么也碰不着它,直到我对它们不再在意,‘幸福’靠在了我的脚边。”
这段落语作为周末小憩的描述出现在书中,却成为全书的核心气质,对于“幸福”的追逐,不在于刻意捕捉,而在于时机成熟,它终究会出现在你脚边。这种笃定的态度会成为人生风雨中一只稳固的锚,它有可能来自八平米的自在空间,有可能来自热衷的工作,当你拥有了这个锚点,就能找到幸福的所在。
(作者供职于西略分公司古镇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