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繁花落雪
繁华易冷,繁花易落。很多我们看见看不见的,想到想不到的,都会湮没入历史长河。
1993年的上海我没有去过,也想象不出彼时黄河路是怎样的霓虹闪烁。阿宝说:“我们只要有眼光,只要有双手,就可以实现梦想。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庆幸生逢其时……”
生逢其时,自然会与时代紧紧相连,有风起云涌中的名动一时,就有繁华落幕后的一无所适。一切尚未定义,一切皆有可能。
阿宝对爷叔、对汪小姐、对玲子、对李李,对所有跟随他的人说:“讲好的事情就要做到。”他因人情而起,为人情而活,一直都在履约践诺,直至他们找到各自的人生归属,直到他们过上想要的生活。
我们做过的每一个决定,跨过的每一道沟壑,收获的每一次教训,最终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人生,就是无数选择的总和,一切发生过的,都留在了生命里最适合它的角落。
我见过1997年的外滩夜色。从人民广场到南京路,从十六铺到苏州河,我在东方明珠上俯瞰车水马龙纵横交错,在外白渡桥上凝思红尘阡陌钟情于何。纵使山高水远、关山难越,我依然在人生这趟列车上孤独地守着那份执著。
繁花落雪,皆是过客,人之所遇,无非离合。大概这辈子最好的状态,就是用十年“不响”换来那一刻光芒四射,而后重归寂寂,默默如昨。就像阿宝,也许是我。
(作者供职于华阴公路段)
丁苑文:繁华之下尽是荒芜
相较于剧版《繁花》以阿宝的视角表现上海在90年代改革开放中的历史进程,原著的视野则更加开阔,小说中有三个核心人物,阿宝、沪生和小毛,他们身份各异、阶层各异。阿宝爷爷曾是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沪生家是军队干部,“文革”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三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下,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作为一部有关上海的地域小说的典范之作,金宇澄先生的叙述,缓慢、柔和、从容,从一衣一饭的琐屑中能见人情冷暖,在俗世纠葛的庸常中饱含深意,对日常生活近乎原生态的还原,让小说的一字一句都散发着温度,好似“拔蒙密兮见窗,行敧斜兮得路”。若与贾平凹先生的《秦腔》稍做比较,便可看出《繁花》的蹊径。同样是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同样是从日常生活入手,《秦腔》的故事更加传奇、魔幻,语言更显琐碎,如憨厚朴拙的表情下藏着波澜万丈的心;而《繁花》则采取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传统,融合了俄国形式主义复调小说的叙事结构,双线并行,把时间的新旧交错和节奏刻意打乱,使得文本之下具有更多可以咀嚼的东西,这种更有弹性的写法让小说中的时间产生了某种哲学的意味,同时新旧上海的对比如同一个魔盒让读者身临其境,又恍然如梦。
除此之外,《繁花》的语言也独具特色。在叙述的时候作者运用了传统话本体的语言表达,辅之大量沪语和古语,如李李的出场,“阿宝觉得,李李其秀在骨,有心噤丽质之慨”;又如沧浪亭夜话一段,“四个人不响,坐于石栏上,云舒风静,晓空时现月辉”,“月轮惨淡,天越来越明,鸟鸣啁啁然,逐渐响亮,终于大作”,这种糅合使得语言更加自然紧致,曲处能直,密中见疏,也使得文本具有更杂糅的丰富性,更多元的容纳能力。对于这种安排,金宇澄解释为“口语铺陈,意气渐平,如何说,如何做,由一件事,带出另一件事,讲完张三,讲李四,以各自语气、行为、穿戴,划分各自环境,过各自生活。对话不分行,标点简单”,保持了对生活的质感,对世俗的回归。
有人说《繁花》不是一部地域小说,因为其“没有再造纸上‘上海’的宏大野心”,如果我们把这部小说仅仅看做是一部表现城市地域的小说,便抹杀了它的意义。金宇澄说:“上海太丰富,《繁花》只不过是我立足这几平米所见。这座超级大都市,曾经完全被敞开拉链,然后它慢慢闭合,变为了神秘森林。”虽然它在一个地域特征明显的背景下构建出来,但更应该看到其对整体的人类经验的唤起和共鸣,对于那部分无法言说的人生况味的传递,对于那繁花似锦、却尽是荒芜的悲剧意识的感悟,正如“小琴说,我以前一直认为,人等于是一棵树,以后晓得,其实,人只是一张树叶子,到了秋天,就落下来了,一般就寻不到了,每一次我心里不开心,想一想乡下过年,想想上海朋友的聚会,就开心一点,因为眼睛一霎,大家总要散的,树叶,总是要落下来。”
(作者供职于延定分公司定边南收费站)
孟庆林:雪夜里的温情与悲凉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在那座熙熙攘攘的都市中,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寻找自己的位置,却总是遭遇命运的捉弄。
《繁花》给我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上海,一个充满繁华与苍凉的上海。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独特,因为它真实,因为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展现出上海的繁华与苍凉,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书中的故事和人物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主人公阿宝的经历,他从一个普通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成熟,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繁华与苍凉、得与失、命运的起伏……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繁花》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主题。书中的描写细腻入微,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我看到了上海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我看到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我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繁花》是一本独具个性的小说,它不仅仅给我带来阅读的享受,更教会了我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如何面对命运的起伏。它告诉我,生命中所有的灿烂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只有历经千帆、繁花落尽后,才能真正享受孤独、净化心灵、丰满精神世界。
(作者供职于西汉分公司宁陕管理所)
孙佳琪:繁花落尽 孤寂难隐
《繁花》电视剧的大爆,让人们重新将视线聚焦于这部10年前诞生的作品。有不少读者评价,全是上海话,晦涩难懂;更有读者打趣这本书是现代版《子夜》,实在是难以共情。虽然年初电视剧的火热播出,给了不少读者以参照和生动有趣的解读,但是究其细节,《繁花》这部作品与电视剧相比还是存在些许差异。
在原著中,故事整体没有那么光鲜亮丽,故事的结局读来令人唏嘘。让人不禁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最后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悲剧意蕴。
初看《繁花》,以为只是讲述男欢女爱的故事,三个男主的身边不乏形形色色的女人,这群女人操着一口齁嗲又略显吵闹的上海话,时不时争艳竞宠,错综复杂光影线索交织下,丑态和闹剧百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在一次次的猜忌和拉扯中变得廉价,不再能轻易地撩拨人心。而那些昼夜不停、顿顿闲谈的赴会则更是让虚情假意暴露无遗,最终只剩黏腻的俗气。
再读《繁花》,只觉在这个飞快行驶的时代列车上,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生意风生水起却落得无家可归,有人怀揣满腔热爱却疯癫成性;有人事业有成却出家远走……时代的列车继续奔驰,风啸声响起,鸣笛一过,人的命运几度重洗。
终品《繁花》,将视线放在了阿宝身上才发现,《繁花》中的一生实在是太快了,快到令阿宝不觉在时光中遗失了何人何事。于是我便倾向于赞同《繁花》这出戏演的是人生,在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中,或压抑,或麻木,或贪婪,或谨慎,或疯癫,或清醒,或许只是想抓住点什么,喘口气。
正如金宇澄说的:“繁华繁花,物极必反,人生就是这样。”是啊,繁花再似锦也终有落尽时,人生不也是如此。尝尽世间繁华烟火后,承受着落寞后的孤寂,也只剩下孤寂。
(作者供职于宝川分公司南郑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