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6期 第223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2-06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用温情和悲悯绘就的生活画卷
新闻作者:■ 杜会琴

用三天时间沉浸式地读完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多年都没有如此欲罢不能的读书体验了,读后不仅深深佩服迟子建编织故事的能力,也为她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女性独有的细腻绵密的情感描写而折服,感觉自己真的就如同在额尔古纳河沿岸生活过了一样,身临其境又如梦如幻。
故事借助一个鄂伦克族九十岁老妇人的口述形式,让我们走进并不熟悉的山川溪流、在日月星尘的轮回里领略民族风情和优美凄凉的爱情故事,以及背后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生生不息的活下去的勇气,故事虽然婉转绮丽,但总体调子是悲悯的,这里的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他们将心事说给山峰,将愁苦诉诸流水,在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中感受着分离与相遇,也体会着生命的绚烂与凋零。
他们居住在用树皮搭建的希楞柱里,屋里屋外浑然一体,身旁的雪山堆琼积玉,树叶随风扬起翩翩飞舞。河流日夜不息的奔流,它们給山间留下秘密,也用不息的流动给生命能量接力。这里的人们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喝酒,它们珍惜万物、心生善意,一盆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着自由、热爱、洒脱和豪迈,他们在山山而川、征途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与自然环境对抗,与外来的瘟疫对抗。虽然享受着醉后清风醒来明月的洒脱,但也承受着不可回避的死亡,有的从驯鹿背上掉进雪地里冻死,有的在森林里被雷电劈死,有的被河水冲走淹死,有的在新婚之夜自绝——书每翻过几页,就会有人死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太渺小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面对死亡竟是那般的豁达和洒脱,他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顺应天道而来,也是顺应自然而去,所以他们能够安然接受生死的降临,而不是把生之快乐和死之悲伤都萦绕在心头,也许这就是上帝帮人把绳索彻底解开了,就是所谓真正的自由吧。
对迟子建来说,人生是场夜路,写作就是她行路的火把。《额尔古纳河右岸》成书于迟子建离开爱人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她正是把对爱人猝然离去的剧痛和对生命离别的无奈和感伤深深融进了书里的角色身上,使得书中之人爱的热烈而纯粹,活得洒脱而随性,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子正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用笔表达着自己对爱人的思念和悲伤,写作的过程既是自我救赎也是自我疗愈。在她的另一篇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里面也有她对离去爱人刻骨思念的细微描写。迟子建自己说,亲人、大自然和写作都是来为她疗伤的,想想真是无比的酸楚又无比的欣慰!
书里的最后也涉及到现代文明对这片古老山林的侵袭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公路的修建和开通,让年轻人开始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走出山林后,固有的生活方式被改变,肯定会面临着现代与传统,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冲突,任何文明都是在发展中存续的,对于这一支生活在密林深处的游猎民族,如何保持他们的传统,维护他们的习俗,并且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那份独有的热爱和尊重,以及他们与外界世界相比较而生出的哀愁和孤独?作者在书里给出了自己理想的设想和布局,虽然在现实生活里,比较冷酷的掠夺式开发的实例比比皆是。
董宇辉说:“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充满了对生命、对森林、对流水、对落叶、对清风、对苔藓。对起舞的萨满、对月光,由衷的深沉的不知所以但一往情深的爱”。这种感觉说出了大部分读者的感受,但是我仍然相信,阅读是非常个体化的体验,每一个人能够和书里人物共情的点都会不同,也会有自己独有的收获,对我来说,读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爱镀满生命,敬畏自然,善待自己,照耀他人。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