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8期 第223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2-2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感悟《人生》
新闻作者:■ 周亚娟



在我的书架上,珍藏着一本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它是我2009年从省城新华书店买来的。闲暇时捧起它,翻阅它,总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总会引发我对路遥的敬畏与缅怀。它扉页引用柳青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是对这篇小说最好的注解。《人生》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精神的航向,照亮着我的精神世界。
《人生》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全书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出生于农村却自信坚毅、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主人公高加林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命运。高加林辛勤、朴实却心性极高,他不断向命运挑战却最终不得不臣服于命运。书中亦描写了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描写得淋漓尽致,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艰难选择的悲剧。读来令人痛惜、深思。
小说的上篇主要写了高加林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高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高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小说下篇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华,事业平步青云,也收获了新的爱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弃为他付出一切的农家女刘巧珍。他成为另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弃生活原则的人。
可是,在高加林即将和志同道合的新欢黄亚萍奔赴幸福新生活之际,命运之神又和高加林开了一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高加林凭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直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高加林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
小说的最后,那个并非结局的结局,是我认为最能打动人,最具感染力的地方。颜面扫地、失魂落魄的高加林,满以为回村后会受到众人的鄙夷与嘲讽,却没想到“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
从小看着高加林长大的德顺老汉找到了他,他的话让一无所有、心灰意冷的高加林的心为之一震。他说“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这就是德顺老汉眼中的幸福。高加林听了这番教导,眼里又闪起了希望的火星。当德顺爷爷告诉他那个“心就像金子一样”,曾经用“火一样热烈和水一样温柔的爱”为高加林冲刷苦恼的刘巧珍,到了此时仍在央求明楼给他工作,给他尊严时,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这就是人性之美,人间真情。作者路遥对困苦中的情与爱的感受和表现完全遵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劳动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潜在的传统关系感人肺腑,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深深共鸣。从《人生》里,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路遥是在用他对黄土地,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沉的赤诚的爱,进行着痛苦而激情的创作,引导我们去体验隐藏在这些善良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伟大情感和优良品德,肯定了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而不断进取的追求意识和奋斗精神。
“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出路。”“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做人、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要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任何偷奸取巧、投机钻营都不会达到真正的成功。高加林的命运波折,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金钱、权力、职位、名望……不论是谁都没有办法真正掌握它们。高加林的命运波折也告诉我们:理想如果游离于现实之外,必然会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最终酿成苦果。
 (作者供职于丹凤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