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十字镐举起,落下/迸出串串火花/宽大的银锨落下,举起/抖落片片朝霞
一锨锨端来明天的文明/一镐镐挖掉昔日的贫乏/血和汗的凝结/垫平征途的坑坑洼洼
从秋到冬/从春到夏/在那曲长的飘带上/铸造一个永恒的信念/——振兴中华
这首发表于《陕西交通报》文艺副刊的诗歌,是父亲1994年当养路工时创作的。诗言心声,这也是父亲以“道班为家,以养路为业”,甘当一颗平凡“铺路石”的真实写照。
1982年5月,19岁的父亲被分配到柞水公路管理段花坪道班从事养路工作。听父亲说,花坪道班有9名工人,养护10公里公路。道班房是一层土木结构瓦房,工人宿舍五间,班长住一小间,其余两人一间。每逢家属来,夜晚同宿舍的人主动和其他宿舍工友搭脚睡。道班房很破旧,经常漏雨,一漏雨就自己修缮。
那时,各个道班养护机械是一辆小型翻斗车,其它养护工具是架子车,镐和锨等。路面养护内容是:挖补坑槽,刷油弥缝,油路罩面,清扫路面等;路基养护是:清理水沟 ,疏通涵洞,铲路肩草等。平时道班集体还要完成“一二三”任务,即:一百米浆砌水沟,二百米浆砌路沿石,三百米硬化路肩。道班在完成公路养护任务的同时,还要坚持每周集体“一三五”学习制度,即:周一三政治学习,周五业务学习。
由于工作出色,1996年,父亲被段部任命为岭东道班班长。父亲当工人是个好工人,苦活累活抢着干;当班长是个好班长,舍小家顾大家。1997年农历五月,正是农村“龙口”夺食抢收割麦之时,因天气晴朗,也正是修补路面的黄金之时,于是他轮流安排工友回家收麦,把自己安排到最后,坚持在道班修补路面。等他回家收麦时,因下了几天雨,麦子在地里长出了麦芽子了,一上手,麦粒扑簌簌掉落一地,谁见了谁都心痛。
听父亲说,在那个年代,养路工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上曾流传着:“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逃难的,仔细一看是公路段的”讥讽的话语。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简陋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努力为社会公众出行提供着较好的道路条件。但面对误解,被誉为“秀才”的父亲怎么也想不通,于是他白天养路,晚上坚持读书写作,要用他手中的笔把养路工人的好人好事报道出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写的新闻稿:“道班工人义务员”和“山体滑坡交通阻塞,公路职工冒雨抢通”在全县广播,引起人们对养路职工的关注和好评。同时,这也增强了父亲写稿报道养路职工的信心。后来,他先后在《商洛日报》《陕西工人报》《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发表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达300余篇,其中:《心系道班,情注公路》全文发表于《陕西交通报》,此文还被《柞水县志》收录;《黄花岭上养路人》长篇通信,发表于《陕西日报》头版头条。
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他身退心不退,时时刻刻心系公路,关注着公路事业的发展。他当年养的路,如今通过不断地改建和提升养护品质,已成为美丽的干线公路。同时,养路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当看到这些变化,父亲是欣慰的,这就是一位前辈公路人的情怀。
父亲是一颗平凡的“铺路石”,他的敬业精神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们!
(作者供职于柞水公路段)
第四版
< 上一版
父亲,一颗平凡的“铺路石”
新闻作者:■ 谭淑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