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0期 第223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2-27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字里寻龙
新闻作者:文 / 图 彭睿昕

   

龙真的存在过吗?
凝视着西安地铁龙首原站那一个个文字,我心中突然蹦出这样的疑问,自心而始不断环转于哲思,颠覆与理性一齐涌来,让我觉得既离谱又真实。
文字的起源在于记录需要,最初的记述便是摹画,便是汉字造字理论“六书”中的“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由象形始,汉字逐渐发展衍化,最终造就汉语的博大精深。那么“龙”字从何而来?
在甲骨文字中,龙字及其存在的各种形态确实容易引人遐思。在众多已经考证的甲骨文龙字里,无论是构字部件还是字体形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之间何其相似。在先民形象地摹画中,龙所展现的皆是头上有角,身体弯曲,獠牙阔口,张牙舞爪向上蜿蜒飞腾的字形,再想想汉字的起源,想想考古发现的成果并非出自一地,不由得让人想到,这些简单直观的线条和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背后,这种生物曾真实存在过。
现在提起龙,文字形象远远弱于影视剧等艺术形象。这种身形庞大的生物集驼头、鹿角、鹰爪、蛇颈于一身,既灵动飘逸,又神秘庄严,给人十足的威压感。然而,文字的魅力却不容忽视,要想探究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字里的龙显得尤为重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为先民想象之神物”,记述这种“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生物的甲骨文“乃综合数种动物之形,并以想象增饰而成”。
然而,这或许并非定论。在先民的认知里,龙共有的姿态通过文字展现出来,因文化传递也好,因部落迁徙也罢,他们的龙不约而同地相似,突然让我对遥远的史实产生兴趣,思考之后,不禁会问一句:是否认识的边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如同《山海经》的那些传说一样。在一维的时间面前,曾经的生物是否存在,我们无法证实,毕竟,没有科学和考古的支撑,一切都只是猜测。
可是,自甲骨文始,文字的龙却在不断传承和演进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到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龙字逐渐形成左右两个部分,蜷曲飞腾的身体和角、口分开,身下生足。到了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接近繁体字的“龍”了,自此,龙由具象走向抽象,甲骨文生物性之龙趋于精神化,逐渐走入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再往后,秦统六国,小篆成熟定型,“龙”在金文及大篆的基础上固定四足,其形大致可见。汉晋之后,除了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蓬勃发展,字型走向方块化,龙的形状已经很难直观了。
龙就此被遗忘了吗?绝不是!龙化形为神,入得翰墨,无论是清瘦还是丰腴,无论是敦厚还是飘逸,其精气神已经深深融入华夏儿女的心中。
龙到底存不存在?于文化的传承来说,现在变得也不重要了。沧海桑田,时光转瞬万年,曾经也许存在过,然而,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可是,我们还是要感谢龙。自它而始,我们的辞赋里飘渺着婉若游龙,征战中横贯着气势如龙,生活中充满着龙腾虎跃,心中秉持着龙马精神……自龙开始,祖先赋予我们一种浪漫的基因,在这种形神兼备的浪漫里浸润,龙的文化早已深入骨髓,熔铸进炎黄子孙的脊梁里。
何处寻龙?龙在心里!民族图腾不断延续,在薪火相继的传承间,一个充满希望、热气腾腾的中国正在崛起。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阎良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