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1期 第224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3-0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票房之外的价值
新闻作者:■ 董邦耀

今年春节,张艺谋的《第二十条》进入贺岁档,票房虽然一开始没有贾玲的《热辣滚烫》高,但是口碑却节节攀升。看过的人都一致评价,这是一部几乎少有差评的电影。
我有好几年没有看过电影,写过影评了,而这次却是情不自禁,有一种写作的冲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对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者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该影片的片名就由此而来。
在现实社会中,正当防卫一直缺位。有人说,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坏人坏得蒸蒸日上,好人好得没有希望;坏人坏得理直气壮,好人好得遍体鳞伤。当无耻随处可见,所谓能耐就是相互抵赖;当悲剧成了常态,文明就成了病态;当坏人抱成了团,好人就是一片散沙。一个社会最可怕的是什么呢?不是因为坏人太嚣张,而是因为好人连个不字都不敢讲。南京的彭宇案之后,类似的案件越来越多,江苏的张黄立案、天津的许云鹤案、西安的张衡案……这些案件影响深远,却从未停止过,从而使“扶不起,不敢扶”司空见惯,反而变本加厉的出现了“互殴”一词和“打赢了进法院,打输了进医院”的说法。
《第二十条》通过对韩明这一中年检察官的塑造,深刻剖析了司法实践中刑法第二十条“沉睡”的原因,由于大量判例在前,使得包括检察官在内的司法从业者不敢“亮剑”,因为“杀人偿命”“死者为大”的观念压力,让他们在办案中更多采取“各打五十大板”方式。也正是因为韩明这一主人公目睹了公交车司机为满足女儿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在最后一次上访途中因车祸身亡,郝秀萍饱含绝望的泪水拒绝韩明伸出的手,以跳楼来为丈夫讨公道时,他才终于明白,为了唤醒“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总要有人站出来,哪怕这种改变的过程充满艰难。
与《坚如磐石》一样,《第二十条》这部电影也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触及的是灰色地带和敏感话题。但该片拍得质朴流畅,更有票房之外的追求。
“不那么正式”地讲检查故事,是该影片的一大特点。影片在法律专业性基础上,表现出形式的灵活多变,通过巧妙融入多种戏剧元素,呈现出既严谨又不失活泼的艺术风格。比如雷佳音和马丽饰演的夫妻俩,承包了影片的多处笑点,面对儿子被打,雷佳音饰演的爸爸韩明说:“四个人打你,怎么打的这么轻?”全场是哄笑一片,爸爸怎么可能嫌儿子被打的不够重呢?因为作为检察官,他知道只有儿子伤的重一点,法律才能管,儿子把别人打成鼻骨骨折,当妈的苦劝儿子去道歉,可是自己的儿子被别人报复,挨打的时候妈妈去找张科爸爸讨说法时,义愤填膺,结果把张科的爸爸推倒在地,造成对方骨折。当马丽扮演的妈妈要被带走拘留的时候,马丽的精湛表演也让全场爆笑。很多人说,这是一部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电影。
影片通过剧中情节展现了法与不法的博弈,呼吁公平和公正,这是一部为老百姓,为正义和公平说话的电影。影片中,公交司机的案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见义勇为者动手被定义为互殴,更可怕的是一旦失守,那么见义勇为者或者被侵害者就变成了法律要惩治的对象,那法律到底是保护谁呢?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是情与理的结合。电影通过对个体的关注,对个人受法律影响的命运,再到对整个法制建设都做了展现,可以说,是一部讲了真话的电影。
那么,电影《第二十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我们遇见霸凌的时候有人能冲上来制止,是我们遭遇不公的时候不再被别人袖手旁观,是他人有危险的时候我们有勇气施以援手,是我们在危险时候有底气正当防卫,是为苍生请命,是为弱者鸣冤。影片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把“正当防卫”推到公众面前。因而,最高检连续对影片《第二十条》一直在推发宣传,助力了百姓对法律的公平正义的呼声。虽然法律追求的是公平,但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合理的对非法的不公平,胜过不合理的对法的公平。法是对正义的保护,而不是对非法的让步。对正义要进行倾斜,就是要体现对正当防卫的公平,要远大于对防卫过当的苛刻。毕竟,法律是法,也是情,是理,它是国法,法也是民情,更是天理。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第二十条》也有对法制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金句:“法不能为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所有正确的事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我们究竟是把怎样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