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 石 博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线路对一个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这几年国家交通建设的发展,新修的交通线路给一些地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使一些出行方式褪去了往日的繁华。我的家乡——渭南市孝义镇,曾经有名的陕商古镇,也随着渭河航运和国道改线,回归质朴,只留下些许痕迹,诉说着当初的辉煌。孝义镇位于渭河中下游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作为秦东平原的中心地带,它东接大荔县物产丰富的沙苑,西通秦东重镇渭南,北接大荔、蒲城、合阳诸县,南靠渭水,与华州、华县隔河相望。古时,渭北多为沼泽之地,陆地交通不发达,孝义古镇地处三县交界的黄金地段,而且南靠渭河古渡,有水运之利。过去,渭河水势浩瀚,渡口码头众多,棚船帆船,来往如梭。明清以来,孝义镇一直是有名的陕商聚居地,当时依托渭河的航运,当地人走南闯北,与晋商同为驰名天下的两大商帮,统称山陕商人,在全国各地建有山陕会馆。清朝时镇上最出名的商户当数赵严乔柳四大家,而四大家中尤以赵家最为富有。据称赵家在川东拥有十处盐井,还办了十大企业,号称“十大号”。有一年,赵家从外地运回孝义的银两,从仓渡码头卸船,车拉骡驮,连绵十四五里,由于赤水镇与孝义镇隔河相望,民间俗语云“赤水的蚊子,孝义的银子”,即说孝义商家多,人有钱。当时古镇的民居、府第、饰物建筑之类比较考究,木雕、石刻外观富丽,做工精美,堪称艺术上品。“大夫第”“廉坊第”“文昌阁”石牌坊,严赵乔柳私家花园,庙观、戏楼、神道、石雕、五凤楼、拴马桩等,纷列镶嵌在街巷、城郭之间。那时候,站在古镇南城墙上,即可观赏渭河胜景,客船、商舟可顺水而下,东达中原,可逆水而上,直通渭南、西安,所以古镇古有水旱码头之称。镇子临近的古渡还有苍渡、大荔县的张家、沙洼、槐园、苏村(堡子)、洪善(红鳝)、一头(溢渡)。再往东是大荔县的三里(陈村)渡、阳村渡,南对岸就到了华阴、华州地界的冯家堡子渡,詹刘渡(三涨渡)、太平渡、王里渡、解家渡(秦家滩渡)、下庙渡(周家庄渡)、北王渡(柳家、秦家渡)、北拾渡(拾孟渡)。听老人讲,以前渭河各渡口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尤其逢会赶集,两岸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河对岸的赤水镇是陕西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地区,革命领袖和著名进步人士曾经在三涨渡转移接送,来去陕南陕北。解放战争初期,中原突围的新四军都从此秘密渡过渭河。当地人一说到三涨渡,都会自豪地讲: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过贡献!镇子的没落始于清末的“同治回乱”,乱民抢掠使得大家富户家财散尽,后来清政府镇压叛乱,又迫使得当地富商集资助剿,接连的战乱让一代陕商一蹶不振,最终消失的时代的洪流之中。镇子的城墙和古建筑也在十年文革浩劫中毁坏殆尽,现在仅留存当年赵家修筑的石砌涝池,雕栏花沿,精美绝伦,是渭南市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水陆交通逐步变迁,孝义镇的百年的繁华也只能在老人的口述和地方志中去寻求。随着公路、桥梁的建设,渭河渡口的货运功能逐渐褪去。现在仅留存些客运趸船,以方便当地群众出行。由于渭河是典型的北方季节性河流,水文情况变化较大。旱时人们会通过浮桥、趸船通行两岸,汛期由于水量骤增,渡口便会停运。这些年随着渭河的环保治理,水质和水量得到改观,沿河堤坝上的防汛公路也为两岸群众的通行桥梁提供了便利。现如今,只留下些许趸船仍然坚守在渭河边,早些年的多数浮桥也由于河道的变化,逐渐消失。那些古渡码头上的美好传说和人文趣事,也随着这东流河水慢慢消逝……如今的孝义渡口和其他渡口一样,一个简易的遮阳棚,一名晒得黝黑的船夫,一条趸船,依然为两岸赶集务农的人们提供着方便。趸船载着零零散散过河的人们,在远处华山巍峨的身影映衬下,清冷之中有凸显宁静安逸的美。此时的渡口,更像一位在故乡留守的老人,质朴简单,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不时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沧桑,就像那渭河水一样,东流不可逆,时间如此,时代亦如此。 (作者供职于陕西交控西禹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