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8期 第228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08-20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云中谁寄锦书来
新闻作者:文 / 杜会琴

我保存着这样一类东西:面对它时心里总是亲切的又有些怯怯的,总不愿意轻易的打开它。早起坐在阳台上端着水杯望着远处,看群山苍翠白云悠闲,脚边的狗狗正憨睡着,世间一切都呈现出一种美好的样子,突然间有了一种翻开它的想法。于是我打开了这个保存着许多信件的小箱子,除了自己珍视的信件,还有一些珍贵的小物件也放置其中。那时候并没有想到,后面的通讯会如此发达,书信会彻底的被人们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如今怕是再也没有人会去写信了,毕竟手机微信的推广和使用是非常方便的,我也是一个受益者。我们也不能说微信就有什么不对不好的,然而,今天我拿出一叠发黄的信纸,可以看见30多年前我和谁说的什么话,那种胆怯、担忧、牵挂,甚至当时的泪痕都清晰可见,可是,你昨天发给某人的微信也许今天就记不得了呢。
我到西安上学是上世纪80年代末,连电话也没有普及,有急事打的就是那种摇把子的电话,还要通过总机层层转接,所以普通人的交流和往来主要就是写信了。我的家信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的,当然我收集的都是亲人写给我的,但是很多的话语可以推测我写给他们的都是些什么话了。那时的我早上起来还有跑步的习惯,因为没有吃早饭诱发了运动低血糖直接晕倒在路边,当时睁开眼睛看到眼前一波陌生人的脑袋,确实有些发懵,等到那些热心的市民了解到我是哪里的学生后,马上有人去学校报告,一会就来了几个男同学,把我背到宿舍里,校医问了一下,就叫同学给我喝了一杯糖水完事。我把这个当时的大事写信告诉了家人,先后收到了父亲,姐姐,哥哥的来信,亲人们是那样的熬煎,怕我得了啥大病,上过几天学的父亲来信颇具有私塾风范,满篇都是“吾儿——”收到父亲来信后,我心疼地哭了,才后悔不该把这个小事情说给家里人叫他们操心担忧。还有一封信是我上高中时我的四哥写给我的,因为家里给我五元钱叫我买鞋,那时候的钱真值钱呀,五元钱就能买一双鞋子,可是我却把钱给丢了,因为不敢告诉母亲,只好向远在甘肃当兵的四哥求救,他随信寄给我五元钱并谆谆告诫我要学会保管自己的东西,住校生的日常注意事项写的像个手册一样。
同学信件数量最多。从上大学开始,好朋友之间有了距离,于是信件里随处可见的是远在他乡的鼓励和思念,曾经的同桌寄来的贺卡上是北国的校园雪景,也有同宿舍小姐妹的趣事乐事,各人成长的烦恼,父母的不理解,情感的苦闷等都是我们信件的日常。尤其是在我们毕业前后,同宿舍的姐妹们面临着择业、婚姻、同事关系等诸多问题时,晚上灯下的写信倾诉成了我们释放苦闷的主要渠道。每一封信似乎总是意犹未尽,所以结尾总有“纸短情长”、“千言万语说不尽”这样美好的结束语,也有“春祺夏安秋绥冬禧”这样根据季节不同而写出的优雅至极的祝愿。那时候没有手机,就连传呼也没有,我们留的地址多是父母的单位或者亲戚处的方便收信处,所以信封的外面一定要写上“转谁谁亲启”这样的字眼。等到工作单位确定以后,又急着告知新的地址,后来又说的基本是找了什么样的对象、传呼号多少等等。当一个女孩走进婚姻后,也许关注的就是那个小家庭了,所以婚后的我们联系渐渐也少了。直到人过中年以后,班上热心的同学们又开始联系,在如今的微信群里,说话的就是那几个活跃的,大部分人躲在微信后面不说话,可能也没有心思看别人说话,生活就是这样刻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把他们从敏感变得愚钝,由多情变得木讷,从彼此关注变成孤独终老。
通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却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手持手机,整天关心着陌生人的生活,当世界变得一机在手,我们的脑子不够用了,我们宁愿在别人的故事里轻松一笑,却不愿意真正关照和关心一下生命里真实存在着的温度和情义。
我庆幸我收集着自己生命早年的雨露和阳光,虽然多年来他们沉寂在一个角落里,可是如今在这飞速发展的当下再来细细品味,这朴实的文字,这珍贵的过往却如陈年老酒一般,缓缓展露的是逝去的年华,缕缕放出的是情感的芬芳。等到我白发苍苍,拄着拐杖伫立在岁月尽头的时候,我相信我的这些宝贝定能带给我最珍贵的回忆,让我品味这平凡一生的真实、无悔和释然!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