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一众历史名城中,韩城虽是“龙门”之所在,但在历史上参与感并不强,能称得上家喻户晓的,大概就是司马迁祠了。说起司马迁,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家对他的了解未必充分。实际上,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有着不输于《史记》的精彩。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可以从李白一首诗开始:“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这是李白的《苏武》,描写了苏武持节牧羊的故事,但却在最后一句,提到了一个跟主题无关的人物,完成了最终的感情抒发。“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说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李陵案。李陵,字少卿,飞将军李广之孙。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出兵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不愿为后卫,自请率领五千步兵直捣匈奴王庭。后李陵部队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所率主力,力战多日,杀伤敌万余,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消息传回,武帝震怒。司马迁仗义直言,认为李陵战功卓著,功过相抵,力竭而降,情有可原。但此后,有谣言说李陵为匈奴训练士兵,武帝因此下令将李陵灭族,将司马迁也判了腐刑。此时的司马迁,刚刚有了写作《史记》的想法。是保存名誉求一死,还是忍辱负重?司马迁给出震铄古今的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这样,司马迁接受了腐刑,背负着屈辱与责难,忍受着清贫与伤痛,完成了《史记》的写作,留下一封剖心沥胆的《报任安书》。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800多年后,李白在凭吊苏武的时候,也忍不住要为李陵鸣不平,留下了“相看泪成血”的诗句。只不过,《史记》的光芒太过耀眼。今人到访司马迁祠,看到的是山脚气势宏伟的《史记》群雕,是半山“史笔昭示”的牌匾,是历代名人的敬仰之词。关于那段故事,触及不多。幸好,最高处还有司马迁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又说“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元世祖忽必烈为司马迁修建了衣冠冢,也算告慰这段不堪往事。我想,千年后,太史公终究是可以释怀了。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芝川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