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横渠四句,大家耳熟能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儒、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治学格言,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浩荡长风、高山仰止。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先贤遗迹在埠,洪钟大吕盈耳。素怀崇敬之心,早有西去横渠朝觐之意。遂于今年暑期欣欣成行。沿河提路高陵段一路向西,经咸阳过武功,两小时进入眉县。又行片刻,渭水之阳,秦岭北簏,向往已久的横渠出现了。横渠镇地处眉县东部。与周至青化镇接壤,南依秦岭,西连域内槐芽镇,北临渭河与扶风绛帐隔水相望。群山环绕,峡出平谷,水韵底色。车达目的地。“张载祠”三个金色大字赫然入目。门楣两侧长联“三代可期,井田夙愿经时略;二铭如揭,俎豆能往阐道功”。一读一思,先贤经世思想,教化之功开宗明义,尽在其中了。进祠门,但见紫薇竞妍,暗香阵阵,心旷神怡。尤为震撼的是,护栏内需数人合抱的张载手植柏,历经千年沧桑,依旧遒劲伟岸,新枝森森。沿曲径拾级,步入正院。院中厅台之上,一座雕像迎面矗立,像座金粉嵌书:大儒张载像。于是小步急趋,合掌膜拜,心致虔诚,聆听教诲。望着先贤温良笃信,笑向苍穹的亲和模样,心就融化了。我悄悄告诉随行的爱人:“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爱人笑应:“侠骨柔肠,柔软浩荡,正是关中人最可贵的品质么。”绕像一周,我们开始参观祠院。张载祠分前后两部分,前为书院,后为祠堂,始建于元代。细读书院两廊的众多碑文,得知张载祖籍开封,生于长安。其父曾出任涪州知州,故自幼随父往居涪陵。年十五,父殁任上。少年张载扶柩归丧,出褒斜道至眉县,突遇前方兵乱,回乡受阻。葬父于秦岭山簏大镇谷迷狐岭,遂定居横渠。自此,潜心钻研《中庸》《易经》,深悟儒、道、释互联互补,一理同真精义。后在理学基础上,独创关学。素以“敦本善俗”躬亲经世,常怀报国济世之志。进士及第,历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渭州军事判官、崇书院校书、礼部侍郎等职。中途赋闲,自倾家资,购地予民,极力推崇井田制的富民强国实践。西府一带,至今流传着“横渠八水绕井田”的故事。他一生两被宋皇召晋,三历外任,著书立说,功在千秋。除后世尊崇的横渠四句已成文化标杆,所著《砭愚》《订顽》,即《东铭》《西铭》实为师表风范、春风化雨之不朽名篇。可惜天不予寿,年五十八病逝。因清正廉洁,身后家无余资,竟连入殓的棺木都是学生周济置办,方才归葬秦岭父侧。看到此,我热泪盈眶。真正懂得横渠四句背后的人文精髓和文化品格。我不禁在心中深情呼唤:横渠先生,永恒的“郿伯”,历史的“明公”。正因为您留给后世的人文精髓和文化品格,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