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洞位于旬邑县城东北十二余公里处的汃河北岸。抵达赵家洞,举头观山,绵延百里的悬崖峭壁上有着大小不一,数量繁多的石窟,层次分明,排列规整。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阁,仿佛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清代诗人周崇雅在《洞千正阁》中写道“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石窟如同天空之城充满神奇色彩,栈道云梯飞卧其间,蔚为壮观,让人不由得想探求这些崖居的渊源。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曾居此地。邑人萧廷彦作诗赞曰:“复穴当年极苦心,底缘韬晦一登临。山同鳌载千寻耸,路入羊肠九转深。丛桂漫歌招隐赋,猗兰重续感时吟。仙源试向前溪问,隔岸桃花正满林。”徒步而上,抬头望去,峭壁石崖上凿有密密麻麻许多洞窟,外露其窗,内隐其洞,上下共三层,洞内宽敞明亮,最小的洞穴高约2.6米,宽约3.5米,深度超过3米,最大的洞穴高达2.8米,宽扩展至8米,深度约7米。乾隆五十年修撰的《三水县志》记有“宋时金人避兵于此”。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旬邑新志》记有“宋元明之士民多避难其中”。现在原址能清晰看到“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推断,该洞应当创建于南宋之前。洞内石崖峭壁上凿成石炕石灶,留下经年岁月烟熏火燎的痕迹,手扶石窗,凭栏而望,崖壁上曾修有栈道,架有云梯,穴穴相通,只是现在云梯大多已损毁,只能看到一些残存的痕迹。沿着外崖壁上的石窝和栈道桩孔依次而上,令人目眩,只见崖壁上伸下缩,如雄鹰展翅,迎风翱翔。赵家洞虽年代久远,但一直没有中断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社员在此生活。文革时期建成“480库”,曾在这里存放过国家绝密档案。1975年,国家文物局将“480库”移交陕西省文化厅,由省博物馆代管。1983年,陕西省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运来大量文物存放在“480库”中,当时派有两个连的重兵把守。2005年,“480库”内文物搬回陕西历史博物馆,驻守兵力也一并撤回。赵家洞光荣完成使命,恢复了昔日的状态。古往今来,沧海桑田,随着岁月更迭,赵家洞石窟历经千年,过往的历史早已被尘封在这里,有人说这里是西周祖先的生活遗址,有人说这里是宋金交兵百姓隐居之所……是是非非,已无从考证,也许有一天真相会浮出水面,也许会成为永远的迷。 (作者供职于高陵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