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家,在尘封的角落发现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它是姥爷的,姥爷是位桥梁工程师、一位交通事业的拓荒者。这本日记,是姥爷心血的见证,每一页都镌刻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执着。字里行间,是无数次晨曦初露时踏上工地的坚定步伐,是夕阳西下时不舍离去的身影。姥爷用他那并不华丽的笔触,记录下架桥修路的点点滴滴,也悄然勾勒出陕西交通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壮丽画卷。“1964年9月11日,晴。延安桥今日开工,材料如下……黄土高原上,我们誓要筑起一座连接未来的桥。工具简陋,条件艰苦,但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乡亲们自发前来帮忙,那份淳朴与热情,让我坚信,这座桥,我们一定能架好!”姥爷的笔触里,满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困难的无畏挑战。随着日记一页页翻过,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的风雨兼程:从最初的肩扛手抬,到逐渐引入机械作业;从简陋的工棚到现代化的施工营地;从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到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每一次工程的竣工,都是姥爷和无数交通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日记中,还夹杂着几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姥爷站在刚竣工的大桥上,背后是初升的太阳,他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另一张则是多年后,同一地点,车水马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穿梭其间,姥爷站在一旁,眼中满是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这两张照片,如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展现了交通的飞速发展,也映照出时代的巨大变迁。更令人动容的是,姥爷在日记中反复提及的“人心所向,众志成城”。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这份团结与坚持,让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为现实。而今,当我们享受着便捷的交通网络带来的便利时,更应铭记那些默默奉献的交通人,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铺就了通往未来的路。这本日记,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深刻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事业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对梦想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作者供职于西汉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