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5期 第230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10-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柿香富平
新闻作者:


郭树塬:美梦中走来的小城
和许多大城市相比,富平县宛如一个袖珍的孩子。若是立足这片土地,仔细翻阅它的历史,就会赫然发现:它有醇厚的底蕴,更有奋进中的风景。
写在岁月里的富平,是人们称赞的“墨玉之乡”“石刻之乡”,是文化之风反复吹拂的地方。这里诞生过王翦、习仲勋、杨爵等名人,也有西汉万年陵、唐陵、北周文帝成陵等帝陵建筑,更酝酿出了皮影戏、泥塑、剪纸、社火等民间非遗技艺……富平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无论是大的风景,还是小的细节,都可圈可点。旅行之人赞美它的丰富,成长之人感恩它的精彩,逐梦之人也会常怀骄傲与其相伴而行。
刻在时光里的富平,始终不忘撰写时代发展的大书。若说富平的历史是宝藏,民俗技艺是内涵,那么它不断增长的经济则是所有富平人的惊喜。
十年前的富平县还顶着贫困县的帽子,数十个村子都有大小不一的贫困状况。彼时,走向富平的乡野,道路崎岖不平,交通工具稀少且颠簸,仍有村民居住的地方不曾通车,只能凭借双腿跋涉维系生计。
脱贫攻坚的伟大构想在富平落地生根,脱贫干部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撒入各村各户。2016年,富平县的贫困发生率骤降,2018年,富平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走向全面小康的大道。十年来,富平的经济犹如迈入快车道,一路腾飞,一路蜕变,全县GDP已经突破到223亿元!全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方面齐头并进,都有显而易见的增长。富平的经济快车,真正做到了带领人们眺望富饶风景,帮助人民握住幸福密码。这样一个具有幸福感的县城,如何能不让人留恋呢?
富平是一座时刻发生着美好故事,始终创造着繁荣愿景的梦想之地。 (作者供职于富平收费站)  
高轩:柿子红了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的况味愈发浓重。提及秋,大多数人眼前浮现的是枫叶、银杏叶、秋风秋声乃至丰收;然作为土生土长的富平人,想起的是霜降,是霜降吃柿子的风俗。趁着闲暇假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久违地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种着的柿树。柿子树的身影陪伴着乡里人走过儿时的岁月,印证着我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的脚步。
吃柿。幼时记忆中,就有霜降前后柿子熟的概念。柿树枝繁叶茂,树梢上挂着通红的果实,让人馋涎欲滴;用长长的杆子把柿子打下来,入口是软糯、香甜的。有些人家还会剥下柿皮放到碗里,和糜子拌着吃,别有一番滋味。抑或是霜降之前,趁着柿子摸着还半熟,更多人会把柿子摘下几箩筐,一家人围在一起去掉柿子皮,用绳子串起来,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风干,等霜降之后表面结白霜,这是当地柿饼的制法。如今,这种柿饼已经成为故乡的代名词。近些年,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去外地旅行,赶得巧经常会看到各种基于传统做法改良过的小吃。吃柿子的方式越来越多样。
柿文化。历史长河延绵不息,中华文化迸发蓬勃生机。作为本地产业发展的头号种子——柿文化也在时代热潮中不断发展。从古至今,柿子象征富贵吉祥。古有明太祖封其为“凌霜侯”,也有因颜色而生的“朱柿”色,更有以柿纹而颇受喜爱的布料、衣装。网络化的今天,我们经常能看到印着“好柿发生”“柿柿如意”字样的手工艺品、包装礼盒,蕴含着人们的美好心愿。“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柿文化,将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中焕发出熠熠星光。
绿了坡地,红了柿园。柿树是一种长在黄土上的“防风林”。原来,柿子的种植大多只在乡镇各家各户房屋前后,二十一世纪开始,已经有在坡地种植柿树的。坡地因为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且不方便灌溉,很多农作物都不能在坡地上较好生长。种植柿树让土质松散的坡地得到改善,原本令人苦恼的土地如今成为天然的绿色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农民的收入增长了,创造了经济价值。
家乡的柿树,体现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让出门在外的游子有了情感的寄托。 (作者供职于富平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