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文波
2023年7月25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考察了四川省广元市翠云廊和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从郁郁葱葱、历史悠久的金牛古道千年古柏生态保护,到褒水激荡、驰名中外的褒斜古道石门十三品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关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汉中干线公路行业扛牢新时代公路发展使命,弘扬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秦蜀古道文化与现代干线公路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
秦蜀古道的深远意义
在茫茫千年的交通历史中,秦蜀古道,是古代穿越秦巴山脉由人工开凿而出的伟大交通系统,是早于万里长城规格恢宏的土木工程,被誉为“生命之路、智慧之路、征战之路、邮传之路、商贸之路、石刻之路、咏叹之路、希望之路、开放之路”。唯殷先人以无畏之举、建经纬之功,在茂林、在江边、在崖壁,或溯河、或越岭、或跨壑,置栈道、置阁楼、置廊亭,开辟出连接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通道,衔接北方、南方丝路的文明坦途,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促成区域之间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文化相互交融的交通宏图,闪烁着璀璨辉煌的华夏光辉。
汉中,一座波澜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华腹地、战略机枢,独特的地缘优势、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质基础、淳厚的民生民俗,毫不吝啬地滋润着陕南盆地。渴望交流的先行者,在汉中境内筚路蓝缕开凿出“陈仓、褒斜、傥骆、子午、金牛、米仓、荔枝等七条主干线通道,连接了陕南盆地与关中平原、川北巴山的必经之路,贯通了秦、蜀、陇与华北、西南、西北地区交相辉映的繁荣通衢,彻底摆脱了秦巴横亘、汉水嘉陵江的束缚。
从此,“北四南三”的古道地标深深镌刻在汉中交通历史的长河之中,无数可歌可泣、可颂可赞、可惊可叹的历史经典在汉中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演绎,促成了千百年来汉字、汉人、汉家的发祥。
秦蜀古道特点及线路
陈仓道(故道)是诸条蜀道中最早开通的一条主干线路。据资料记载,故道的孕育和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由陈仓(今宝鸡市)沿清姜河,经大散关上行至秦岭,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而下,经凤县、两当、徽县、略阳,折向东南经勉县、褒城至汉中,长达1200余里。陈仓道为北四道中里程最长的一条,也是蜀道中较通畅、路况较好的一条道路。沿途现存大散关、凤县、仙人关、略阳县、勉县、古阳平关在历史上都是防守要地。大散关关址处“秦岭”石碑、“古大散关遗址”石碑、凤县仰韶文化遗址、阳平关镇西的三泉县遗址等。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陈仓道的诗最多。
褒斜道是现存文物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道。由宝鸡眉县斜峪关沿石头河上行,经桃川镇,越石头河与红岩河的分水岭五里坡,顺红岩河谷,经王家堎,至褒河上游的留坝江口镇,再沿褒河下行穿石门或越七盘岭,至褒城达汉中。此道全长750余里,山间谷道470余里,栈道占据褒斜道全程一半里程左右。褒斜道自春秋年间就被用作军事攻伐,五丈原、斜峪关、太白县、留凤关、武休关皆为沿途重要关隘。包括石门北至武关驿、武关驿至斜峪关、青羊驿、长桥等栈道遗迹;天心桥、万年桥、樊河桥、倒水湾桥、观音崖桥、江西营桥等桥梁遗迹、《石门铭》《石门颂》摩崖石刻。
傥骆道是诸条蜀道中路程最艰险的一条古道。自长安西南行,经户县、周至,西南入骆谷,越骆谷关,往南过老君岭,溯黑河西源至厚珍子镇,越秦岭正脊,经汉江支流渭水上源,西南越兴隆岭,至酉水上游洋县华阳镇,又西南,越牛岭而出傥谷,至洋县,渡渭水,经城固达汉中,全长760余里。沿途关隘有骆口驿、官岭梁垭口、八斗河、四郎乡、傥河大坝。历史遗迹有四郎庙、骆口驿南部土墙、华阳镇遗迹、平堵河峡谷栈道遗迹、吊坝河码头、古桥遗迹、长沟河古桥唐得意阁遗址及其摩崖刻字、手扒崖栈道、华阳古堡、四郎乡清凉寺、八里关古街与古佛洞等。著名文士元稹两次往返于傥骆道,写诗三十余首,记述沿途风光和驿站。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岑参、韩琮、崔觐等,均曾著诗于傥骆道,傥骆道又可谓是一条“文道”。
子午道是贯穿汉中、安康两域的古道。自长安子午镇入子午谷,越岭至喂子坪,入沣水河谷,溯谷南行至子午关,越秦岭脊,循旬河过宁陕县江口镇,越腰竹岭,循池河南下,过饶风关入石泉,至西乡南子午镇,经洋县、城固而达汉中。唐天宝年间,子午道与荔枝道相接,通往四川。全长1000余里,山间谷道880余里。子午道是距长安最近、关隘最多、路途较险的一条古道。关隘有石羊关关墙、寨堡碉楼、子午古栈道遗址(古桑墩、武圣宫、田母桥、梧桐寺等)、拐儿崖、红崖子、西腰岭关等遗址。
金牛道是穿越巴山通往成都最重要的驿道。主要路线变化在陕西宁强烈金坝至四川剑关间,大致秦汉时期经阳平关、白水关入小剑、大剑,隋唐时期由阳平关南沿嘉陵江经广元剑门关,元明清时期则由烈金坝南经五丁关至朝天驿合唐宋驿道,过剑门关后,经剑阁、武连,入梓潼,再西南经绵阳达成都。宁强古道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遗迹。李白有诗曰:“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道,锦城长作帝王州。”三国名将赵云曾在阳平关子龙山驻扎军队。金牛峡、五丁关、西秦第一关等遗迹犹存。清人师范在《七盘关》一诗中感叹七盘关的险要:“蜀道雄千古,严关峙七盘。霜搜红树直,山锁白云寒。”
米仓道是穿越米仓山路网连接巴中最便利的古道。北起陕西南郑,循濂水河、冷水河谷,翻越大小巴岭、米仓山,再循南江河南行,途经四川南江县,抵达巴中市。历史上米仓道是由主线和若干支线、延长线等陆路和巴江(南江)等水路串联起来的多线复合的南北向交通网络。有定波桥、胜利桥、大高桥、小高华石嘴石桥、碑坝三道河栈道、庙坝关隘等古桥梁、古关隘遗迹;罗家寨、石门村碉楼、青树镇柳树沟村王家碉楼、鹰嘴岩寨址、黄官镇平桥碉楼、宝鼎寨寨址等古建筑;金华村宋代摩崖石刻、天池子清代摩崖石刻、云河驿站和“州正堂示”碑等摩崖石刻、石碑。
荔枝道,是密切联系促进川陕政治、商贸和文化的古道。由长安出发,经子午道入西乡县境内,溯泾洋河而上,入镇巴县,越巴山,至四川万源,经宣汉、开江、梁平、垫江、长寿,抵涪陵,全长2000余里。在鹰背乡有拦马墙、饮马墙、荔枝庙等遗址;新恩岭村有玉皇观、紫马坎等遗迹;永宁关古城等。为了满足贵妃喜食新鲜荔枝的嗜好,唐驿制“诏书日行五百里”甚或更快。
古道文明与现代公路传承的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近代以来,随着秦蜀古道沿线现代交通公、铁、水、空全覆盖运载模式的蓬勃兴起,境内传统古道的作用被默默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古道的衰落和废弃,而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新生和延续。
探索总结秦蜀古道的精神,即睿智开化、务实开明、艰苦开辟、坚韧开拓、进取开放。近年来,汉中市公路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和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从交通路线、匠心技术、绿色生态、文化文明等方面,坚持把古道传承与现代公路彼此契合,以打造“生态路、文化路、平安路、美丽路、智慧路”五路工程,推动干线公路向“通景线、风情线、民生线、旅游线、振兴线”五线转化。
古道文明与现代公路的融合发展,呈现了对古道路网、地理特点的“路径依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民国政府被迫向西北、西南地区战略转移,实施战备项目,其中包括浙赣铁路、钱塘江大桥、川陕公路等。1934年11月至1939年2月,赵祖康主持修筑川陕公路,沿陈仓、褒斜、金牛三条古道,先后修成宝汉、褒棋、汉白三条公路,结束了川陕之间依靠险峻驿道维持交通的历史,改写了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难题。
抢抓机遇,乘势而动。1964年至1973年掀起“黑色路面大发展”的高潮;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年,第一条二级公路建成通车;1983年,朝发汉中、暮至西安;1991年至1997年,构建“一体两翼”格局,主导“开发三个市场”;1998年至2003年,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路网二级公路改建步伐;2003年至2008年,推进“三化”建设,提升路况质量和服务水平;2007年10月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实现朝发长安,午憩汉中,晚抵蓉城,夜寐渝州;2008年至2016年,打造“天天一个样”公路品牌;2016年至2022年,“路畅人和”理念推动公路建设发展稳步向好。
古道文明与现代公路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对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技术承袭”。
秦蜀古道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物质载体,是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古道的核心是道路本体,交通体系的核心是栈道。目前汉中境内栈道共有七种形制,分别为:平梁立柱式、斜撑式、依坡搭架式、千梁无柱式、石积式、多层式平梁加盖式、凹槽式,它是人类智慧的杰出工程代表。“石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位于石门大坝上游右岸200米处,全长15.75米、宽4.15米、高3.6米,在火药还未问世的情况下,先民采用“火烧水激”的原始方法,凿通石山、修筑公路,无不令人叹服。
古道文明与现代公路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对呵护生态、尊崇自然的“绿色循环”。
秦蜀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配,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文、动物、植被和矿藏等因素。受秦岭、巴山等山脉的夹击,汉中四面群山毗连、峰峦重叠。唐代欧阳詹有诗云,“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阴溪穷谷,万仞直下。奔崖峭壁,千里无土。”汉中是我国森林覆盖最为茂密的地方,绿色植被繁茂,为采木修筑栈道、亭阁提供了最为基本的天然条件。
“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先民于古道植柏,意在植树表道、以树护路。剑阁县古柏距今2300年。勉县诸葛武侯祠,古柏距今1700年。洋县清凉寺现存古柏距今800年。通过古柏时间线的追溯,能够清晰地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绿色生态的保护利用,长期处于循环状态。
绿色协调,生态适宜。汉中公路部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已经对路域环境实施绿化,七十年代在绿化基础上向美化进军,创建出“桃李争春,绿荫护夏,红叶迎秋,松竹傲雪”的怡人景致。八十年代打造出闻名遐迩的汉中至褒河两排长达15公里整齐挺拔的水杉守护着公路的壮观美景。九十年代注重在平川路段种植花草灌木,在山区路段种植经济林木,精心打扮出汉中褒河至西乡古城108、75公里美化路段,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三百佳绿化单位”荣誉称号。
绿化提升,打造靓点。“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紧扣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扼守陕南绿色人文经济的底线和红线,巩固山水画卷试点创建成果。按照“绿化上提升、色彩上丰富、节点上出彩、立面上靓化”的原则,推进美丽路绿化平台和节点打造,完成G244线46.07公里路段环境治理及美化提升、G108佛坪县城过境路段环境治理及绿化美化、G108宁强至棋盘关美丽路提升、城固至汉台城区出入口风景走廊打造,辖养路段路域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打造四季常青、花团锦簇的汉中花园,绿化覆盖率达到98%,干线公路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助力省级园林城市建设的强劲动脉。
古道文明与现代公路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对历史文化、文明遗产的“价值转变”。
古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设驿。文明的发展需要向外界交流、学习,古道的开辟是为了政权统治、军事征战、信息沟通、商品贸易,历代王朝十分重视信息渠道的畅通,设置专门的设施和人员进行服务,驿站、驿道便应运而生。驿站数量的设置,以金牛道为甚,险据“四关八驿”:分别是:阳平关、五丁关、牢固关、棋盘关;开山驿、黄沙驿、顺政驿、青羊驿、大安驿、金牛驿、柏林驿、黄坝驿。最具研究价值的资料为《一统路程图记》(明代黄汴著)、《明代驿站考》(近代杨正泰)、《陕境蜀道图》(清代)。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如今,沿汉中境内五条国道驱驰,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呈现令人陶醉其中。汉中市公路局充分挖掘“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优秀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谱系,沿线设置交通强国、党的建设、公路文化、汉中历史等标语112处。因地制宜利用路侧空地、地势开阔、绿化靓点、旅游景区、车流相对密集路段和公路道班等节点,通过建造景观亭、打造文化墙、设置文化石等形式,呈现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公路文化。“轻避重、去避来……”《仪制令》赫然镌刻在山崖之上,形成特色鲜明、品质浑厚的陕南公路人文大走廊。以“巴山游击队”红色文化为建设主线,打造G244石人山红色文化公路主题公园,开启“干线公路+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红色文化”的富民兴业新模式。
古道资源是交通历史的优秀遗产,古道文韵是凝心聚力的有效途径,古道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现实财富。汉中公路人将当好古道资源的发掘者、古道文韵的守护者、古道精神的继承者,为汉中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贡献公路力量。
(作者供职于汉中市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