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1期 第232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4-12-2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第一版 下一版 >
科技赋能公路养护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聚焦G242渭南市绿色养护工程
新闻作者:文 / 图 杜妮娜

冬日的阳光洒在宽阔的242国道上,虽然路边的行道树掉光了树叶,但道路中间的绿化带内依然是一片绿意。“咱渭南的国道一点都不输高速公路,不仅路面平坦,而且一段一景,最重要的是一路驶来还不用缴过路费。”说起渭南近几年来公路的变化,已跑了十余年运输的金堆城钼业公司的司机张志超心情很是舒爽,“开了这么多年车,感觉咱渭南的路越来越美了!”
这样的舒心出行离不开公路养护部门对公路的悉心养护和管理。242国道线又名甘钦线,在渭南境内呈南北走向,全长152.355公里,跨越了粗犷的黄土高原、富饶的关中平原和险峻的秦岭山脉,沿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尤其山区路段,坡陡弯急、安全隐患易发,养护难度大 。“按照交通运输部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工作要求,渭南市公路局积极探索养护工程新理念、试点新模式、应用新技术,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242国道认真开展项目试点,推动养护工程科学化、智慧化、绿色化、精细化、集约化水平提等升级。”省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伍石生表示。工程试点实施后,路况优化明显,安全提升显著。2024年,经交通运输部组织专家评审,“陕西省G242渭南市绿色养护工程”入选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项目。
科学决策 养护有“道”
打造绿色养护工程,要锚定目标、精准发力。渭南市公路局以精益管理为核心,驱动高速公路养护实现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聚焦交通运输部“以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探索养护工程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加强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在全国开展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依据工程试点的干线公路路况检测结果和养建史相关数据,制定养护计划,通过分析确定不同路段的养护重点和难点,科学规划并选取适应性强的养护手段和措施,制定6项“四新”应用,选取PQI小于80的路段实施中修工程,选取PQI小于90的路段实施预防性养护工程,从根源上分析病害,达到智慧科学决策管理、节约养护成本的目的,同时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减碳效果,最终达成综合效益最优的养护方案。

方案有了,怎么实施,具体怎么落地也很重要。为此,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成立工程试点工作专班,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工程试点实施。渭南市公路局也成立了相应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同时引入专家组和技术咨询服务团队保驾护航,共同推进和保障工程试点工作顺利实施落地,确保2024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任务。同时,为提升试点工程质量,项目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质量监控平台全路段监控,制定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并邀请专家论证实施方案确定技术要点。通过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机制实现质量、进度可控,降低养护成本,提升建设质量。
科技创新 养护有“方”
渭南华阴的华金路因连接华阴市和金堆城钼业公司而得名,位于秦岭山区,路线全长31.138公里。作为中国钼都——金堆镇的生命通道,华金路成为石料、沙子运输通道,大型货车较多,容易产生车辙病害,公路养护难度加大,也影响来往车辆的通行安全。
针对这样的实际,渭南市公路局决定对该路段采用灌注式半柔性沥青路面技术。该技术是在碾压成型后的大空隙基体沥青混合料路面中灌入水泥基灌浆材料复合而成的路面,把水泥混凝土的“刚性”和沥青的“柔性”相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复合型路面结构。和传统沥青路面相比,新工艺具有“强、快、免捣鼓”三大优点,具有抗车辙、耐磨、抗腐蚀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十字路口和小半径曲线路段。同时,在华金路山区阴坡路段实施自融雪沥青路面,在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段增设公路夜间行车视线诱导装置、弯道预警、云台摄像机等,提升路段通行的安全性能。
在242国道澄城韦庄—大荔汉村段,相对于传统沥青路面,这条路仿佛穿上了“隐形战衣”,变得既轻盈如燕又坚固耐用。那是因为该路段采用了冷料超薄罩面施工工艺,这是一种耐久、经济的高性能养护专利技术,就像给手机屏幕贴膜一样,为公路穿上了“盔甲”。这种技术施工高效、性能优异,具有施工速度快、整体施工周期短等优势,同时兼具噪音低、抗滑、抗开裂、舒适安全、结构性能优异等特性,是科技创新与交通建设深度融合的典范。
242国道大荔官池段的高RAP掺量厂拌热再生技术、澄城韦庄段的嵌入式磨耗层技术……在工程试点上,渭南市公路局以创新管理为关键路径,先后引入多项养护“四新”技术,积极传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解决试点项目的废料处理、路面抗滑性能衰减、山区驾驶视野受限及冬季积雪行车安全隐患四大痛点问题,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考虑,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降本增效为目标,打造绿色养护品质工程和样板示范工程。
低碳环保 养护有“效”
在工程试点实施过程中,渭南市公路局坚持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紧紧牵住公路科技研发与应用这一“牛鼻子”,向“新”而行、靶向发力,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资源高价值利用,提升路面的耐久性和减排效能。
工程试点成功应用沥青再生剂、缓释蓄盐材料、水泥基灌浆材料、高弹高黏改性乳化沥青、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等绿色新材料,建立沥青路面冷料移动方舱实验室,快速验证冷料施工生产配合比,检测碎石级配、沥青等原材料关键指标,及时现场监测湿轮磨耗、黏聚力等混合料性能,实现质量监控精细化、日常化。自主研发的驾乘式热熔标线机是行业创新产品,经六代优化采用液压HST传动技术,实现稳定行车和涂料全封闭传输,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
项目通过全过程碳排放测算和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科学评估节能减碳效益。其中高再生沥青混合料(RAP)掺量厂拌热再生技术,实现RAP铣刨料在沥青下面层、上面层、封层等多场景应用。工程试点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利用既有设备创新性提高RAP利用水平,实现沥青路面铣刨料高掺量、高层位、高值化利用。在下面层、上面层、封层的RAP掺量分别达到30%、60%和100%,降碳效果30%以上。厂拌热再生和冷料超薄罩面技术预计节约碎石1.32万吨、沥青590吨,减少碳排放92.6吨,形成评估报告为其他项目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助力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绿色养护工程的实施任重而道远。通过试点项目实施,渭南市公路局技术人员加大经验总结,拟定可行性报告,形成了两项地方标准《冷料超薄罩面施工技术规范》《嵌入式磨耗层施工技术规范》和3个技术指南《冷料超薄罩面施工技术指南》《灌注式半柔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自融雪沥青路面技术指南》。荣获四项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奖:“公路夜间视线诱导装置”获一等奖、“长效自融雪沥青路面除冰雪技术”获三等奖、“冷料超薄罩面道路养护技术”获三等奖、“驾乘式热熔标线机”获优胜奖。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